【教育感悟】让阅读成为一种享受

标签:
阅读享受 |
让阅读成为一种享受
有人说,一本绘本,就是一抹童真的色彩,绘出孩童的世界;一本散文,就是一片花海,每一朵“鲜花”都给你带来别样的芬香;一本好书,就是我们最忠诚的伴侣,最优秀的老师,注定会陪伴我们成长……这必须肯定的。大家都明白这样的道理,物质财富让人富有,精神财富让人充实。书是知识的海洋,进步而阶梯,是通向成功的铺路石,人之所以富有,首先应该是心灵的充实和纯洁。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关于书籍曾发过这样的慨叹:“你,是全人类的营养品。”书是作者智慧的结晶,是对经过人生的沉思后精心晒滤过的自我陈述,经常读书是一种走捷径的完成思想成熟的方式,读书,犹如与一位睿智的长者展开平静深远的交谈,驰骋古今,纵横捭阖,跨越时空和地域。应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阅读的受惠人,谁阅读越多,谁受惠就越多。看看那些社会成功人士,哪一个不是爱学习、爱读书的人?没有雄厚的知识储备,没有博闻强记的阅读理解能力,他们怎能建立自己的威信,博得别人的尊重和敬佩?一个不读书,不看报,不重自身修养的人,说不上三句话就会让人反感、厌倦;稍微有点文化,有点身份的人都不会与这样的人打交道。因此,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浮躁到连书都不愿意读,一味追名逐利,那这个国家是谈不上有前途和未来的。所以,全社会都要营造温馨的阅读氛围,使我们的每个国民都向书本求真知、静谧和美好,并捧着一颗炽热的心,将读书的种子播撒到社会的各个角落,让每个人都来享受阅读的快乐。
让阅读成为一种享受是追求高品质的生活方式。如今的家长都很重视孩子的学业成绩,竞相花高价为孩子报课外班,请家教,买教辅书。但是,让孩子在业余时间大量阅读课外书,家长们就有些顾虑了,害怕顾此失彼:读书越多,学习成绩越差。从大量的实践来看,家长的这些担心是没有必要的。不喜欢阅读的孩子,他的知识面窄,生活枯燥,学习兴味寡淡,学习成绩自然不会太好;越往后走,学习古板、思维僵化的孩子的学习成绩必将会越发吃紧。而喜欢阅读的孩子,通过阅读,不但可以在阅读中学到很多知识,发现很多乐趣,而且可以开阔思维,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开发智力资源,提高发展潜力,越往后走,学习成绩必将越来越好。这一点已经被国内外的许多实验所证明。当然,我们所说的课外阅读,不是读那些消遣、娱乐、搞笑的漫画书,而是读那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开发智力、启迪人心的优质图书。孩子们学习累了,偶尔翻翻、看看那些漫画书不会产生什么负面影响;但是,把课余时间都用来读那些不用太动脑子的、打打杀杀的消遣娱乐书,就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了。 尽管孩子的课外书不都是好书,但家长切不可因噎废食,因为排斥消遣娱乐的劣质书,就禁止孩子阅读其他的好的课外书。孩子小的时候,对他们读什么、怎么读多加关心、过问是正常的,必要的;一旦他们步入正轨,有了高品质的阅读需求,阅读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时,就没有必要再干涉了。对于孩子们来说,教材教辅是必要的。教科书是由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精心编写的,根据学科特点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特征科学安排的,是孩子们在特定发展时期的精神主食。不读教材教辅,孩子们不知自己的主业是什么,不知相应的年龄应该构建怎样的知识框架;不受正规教育的孩子往往难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但是,只看教科书、教辅书又是远远不够的;长期排斥课外阅读的人,必然会成为精神发育不良的人。因为,教科书、教辅书只是人类精神文化产品的一部分,大量营养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并没有收入教科书、教辅书。孩子们排斥课外书,就相当于排斥营养丰富的蔬菜、水果、蛋奶等副食品。人的物质食粮需要丰富多彩、营养均衡,人的精神食粮同样需要丰富多彩、营养均衡。我曾经说过,教科书就像母亲乳水,在孩子最初的发展中起到了关键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给孩子最初的生命力量。但是,如果在两三岁还继续吃乳水,甚至只吃乳水,那就肯定会发育不良了。教科书读得好的孩子,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来补充、完善、提升他们的知识、技能和境界;教科书读得不好的孩子同样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来改善、扭转自己的不利局面。既不爱读教科书,又不爱读课外书的孩子,必然是个愚昧无知的孩子;既爱读教科书,又爱读课外书的孩子,必然是个发展潜力巨大的孩子;只读教科书,不读课外书的孩子,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暴露自身的缺陷和漏洞;不喜欢教科书,只喜欢课外书的孩子,虽然考试成绩不理想,但是,这样的孩子在升学、就业受阻之后,完全可能凭着浓厚的自学兴趣另谋出路。所以说,大量的课外阅读对每个孩子都是必不可少的。其实,在一定意义上说,学校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读书的场所,一个真正的全天候的读书空间。在人生的这个时期,如果没有认真地读一些书,和那些最伟大的灵魂对话,与那些最伟大的思想交流,是非常可惜的,因此让阅读成为一种享受是高品质需求的生活方式。
让阅读成为一种享受是追求高境界的读书方式。如果我们的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合力营造这样的画面:在山间石板上,在自家庭院中,暖阳沐浴着腿脚,上身和书本藏于阴凉处,舒适而悠闲地阅读,这是何等的惬意。孤寂时轻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豪迈时想起“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逆境中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自勉,顺境中以“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自警。当善悟的心被灵动的文字融化时,书与心便会合一。不论细雨霏霏,还是大雨滂沱,手执书卷,坐在自己的专用书房里,不仅不用担心有人打扰,还会觉得遮风挡雨的家是那么安宁、温馨;而随便从书架上抽取一本书,在雨叩窗棂中读上几段儿,则雨儿不仅会润泽你的思绪,还会把你带入一条悠长的心灵港湾,让你不禁掩卷凝思……走进图书馆,文学、历史、哲学、军事、医学等门类的书可随意挑选,而古今中外的名著、飘着油墨清香的报刊、精短的散文和诗歌,则是你业余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这公众信息资源丰富的读书乐园里,你有足够的机会去把握时代的脉搏,汲取知识的营养,并让时间在充实和愉悦中悄然而逝。静夜,闲坐于计算机前,品着热气腾腾的香茗,或边听音乐边阅读,或闭上眼睛“读”网上的有声文字,整个人都沉浸在朦胧的世界里,暂时忘却一切生活的烦恼,尽情享受着这难得的快慰。努力让读书成为一种享受吧!是的,一个精神世界丰富的人一定是大量阅读的人。人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是从小培养的。当一个人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时,那他就有了一种精神饥饿感。有精神饥饿感的孩子,每天都会主动地自觉自愿地阅读。就像高尔基说的,一个喜欢读书的人看到书就像一个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虽然高尔基没有进过正规的大学,但是他在《我的大学》里面就是把阅读作为了他的大学。高尔基通过阅读滋养底气,思考带来灵气,实践造就才气。“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一种人生境界,也是我们今天培养、造就孩子的重要途径。孩子不读书,不继承前人的优秀文化传统,不可能凭空创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孩子不走进自然,不参与社会实践也不可能学以致用、拥有过硬的本领去创造美好的生活,真正让阅读应成为生活和生命中享受的一部分,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让阅读成为一种享受是主动自觉地很投入地到书的海洋中去遨游最佳途径。很多教师和家长总是感叹现在的孩子不愿阅读,就是阅读,也只是选择一些快餐式的书籍进行阅读。在当今这个多元文化交汇的时代,我们会发现许多孩子手中捧着卡通漫画、通俗故事、作文选编和流行杂志等。这种感性化、浅层次的功利性阅读,占据了他们许多课余时间。功利阅读的需要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放松,二是应试。放松是因为学生学习生活紧张,读一些轻松休闲的图文,可以调节情绪。为应试而读则更为明显一些,家长把作文选、作文辅导用书当作孩子最好的读物,认为对提高作文成绩有用,于是累案的作文书包围了孩子,最终导致他们阅读兴趣的失落。为什么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阅读的兴趣,学生才能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很投入地到书的海洋中去遨游。但兴趣的培养非一日之功,需要老师耐心地加以引导和培养,老师必须利用多种机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冲动。途径一,课堂阅读教学是引导学生走向课外阅读教学的桥梁。在阅读教学中,老师在组织学生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就应该有开放的意识,准备一些和课文学习有关的材料进行补充。当组织学生来进行交流时,学生能介绍得头头是道。实现教材和课外书籍的衔接,是让学生获得最佳阅读效果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途径二,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老师要淡化功利意识,不能要求学生围绕提高作文水平、围绕考试来阅读,更不能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这样的阅读不但会让学生的阅读兴趣消失,还会使学生的知识面禁锢在狭小的天地中,得不到拓展,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乃至人文素养的提高。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只有多读经典作品,才能完善他们的人格,丰富他们的人生底蕴,引导他们走向积极健康的人生之路。这已是形成共识了的。因此,老师要引导学生去品味经典的醇香,从功利阅读向经典阅读回归,应该让学生博览群书,古诗文要读,名著经典要读,科普书要读,时文政治要读,学生经常徜徉在这样的阅读空间和时间里,收获的不仅仅是语文,更能扩大自己的视野,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丰富自身的精神底蕴。英国著名作家毛姆认为:“阅读应该是一种享受。”阅读功利淡化了,学生的阅读有了自由,他们才会注意阅读的广度和深度,才会让阅读成为一种享受,而这正是语文阅读教学恒久的理想和美丽的等待。途径三,回归经典阅读,关键在于老师的引导。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具体的经典作品阅读计划,提供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在实际阅读中,很多经典作品的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不易读懂。因此老师要利用课外阅读指导,向学生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赏析精彩章节,为学生阅读经典提供帮助。老师除了指导之外,还应创设一个阅读经典的氛围,如在班级张贴作品的插图,播放相关的影视片段,摘抄作品中的名言警句等,让学生在这种浓郁的经典文化氛围中成长。作为整天与学生朝夕相处的老师完全可以经常利用各种机会给学生讲述苏轼、钱钟书、沈从文、郑板桥等人的奇闻轶事,讲文学典故,讲历史故事。学生对这些非常感兴趣,往往会渴求有更多的了解,阅读相关的作品往往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另外,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老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作为向导的老师,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学生对作品发生兴趣,产生阅读的欲望,让这种浓郁的书香将引领学生踏上与书为伴的人生之路。
书籍和阅读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载体,尼多曾经说过:一个爱读书的人,他必定不致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温情的安慰者。只要有书相伴,就有无穷快乐。让我们挤一点时间给读书,留一点空间给思考,献一份热情给学习。因为,以书做垫脚石,我们可以攀得更高。让我们每个家庭、每所学校、每个企业、每个机关都溢满书香;“腹有诗书气自华”,愿我们每个人都成为喜书、爱书、善读书之人!愿我们点亮一盏盏阅读的心灯吧!让阅读成为习惯,让阅读成为生活的必需,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更让今后的生命因有阅读而精彩,从而真正让阅读成为一种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