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感悟】教育要教会学生认识自己

标签:
认识自己 |
教育要教会学生认识自己
中国古代流传一句名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古希腊也有一句名言“认识你自己。”说的都是自知的重要性。这里所说的“自知”就是自我评价。所谓自我评价,就是人对自己的观点、愿望、品德、行为及心理特征的判断和评估。简言之,自我评价就是自己给自己下定义,自己去认识、评价自己。换句话说就是知道“我是谁?”。这个看上去简单得让人发笑的问话,却是困扰了人类千百年的课题,自有思想以来,就如影随形地伴着人类,从刀耕火耕的蒙昧时代,一步步走向文明。因此,认识自己,是人类亘古不变的主题。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持积极肯定的评价,那么他就会勇往直前,不怕困难,去实现自己既定的目标;反之,如果一个人对自己做出消极的、甚至是否定的评价,那么他可能会一蹶不振,毫无斗志,也就难以书写人生的辉煌了。因而可以说认识自己是成功之源、行动之本。但是在现实中很多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很难为自己树立起坚定的信心,也无法做到客观、积极地评价自己,甚至做出消极的、具有破坏性的自我评价。这样的自我评价无异于自己为自己关上了追求成功的开关,同时也埋没浪费了自身本来所具有的才能。因此,教育教会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培养和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学生能够认识自己,正确地自我评价,必将有助于保持心理健康。比如,当今多数中学生每当面临考试,他们便会紧张,严重的还会失眠、厌食,不能在较为紧张的考试过程中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这种情绪的产生主要源于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因此,要保持心理健康,中学生不仅要了解自己的优点、爱好、特长,也要了解自己的不足和缺陷,既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夜郎自大,也不能过低地估计自己,妄自菲薄。充分认识自我,才能超越自我、发展自我;必将有助于协调人际关系。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而调查显示学生人际关系紧张和困惑是一个较为突出的心理问题,人际关系不和谐造成的猜忌、敏感、对立、多疑是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最大障碍。而正确的自我评价对协调人际关系有较大影响;必将有助于进行自我教育。现代教学论十分重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少年,只有当他学会了不仅仔细地研究周围世界,而且仔细地研究自己本身的时候;只有当他不仅努力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而且努力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时候;只有当他的精神力量用来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完善的时候,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这充分说明了自我教育在学生成长中的重大作用。自我评价能力是进行自我教育的认识基础。没有自我评价能力就不可能有自我教育。学生只有能够认识和评价自己的思想与行为时,他才能进行自我教育;他愈能正确评价自己,分析自己的优点与缺点、进步与不足,就愈能明确自我教育的目标与要求,有效地进行自我教育。要想充分发挥正确的自我评价所具有的功能,引导学生自主发展、健康成长,就要注重加强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
教育要教会学生认识自己,其目的就是为了如何有效地完成学生自己的工作和学业,帮助学生自己学会区分那些重要和不重要的活动;摆脱毫无成就的生活,停止拖拉,立即行动;学生自己更好地在压力下工作,准确及时地完成学业计划;学生自己能毕业后更好地赚钱,更好地利用时间;毕业学生为自己所重视的工作和所在的单位获得更多的利润;更为重要的是,它将教会学生如何更加聪明地(而不是更加努力地)学习和工作;有更多的时间与家人或朋友在一起;有更多的时间去完成学生以前因为“没有时间”而推迟的梦想;不再受制于外界因素,学会控制这些因素,树立自己的个性、人生目标和对于未来的规划。一旦学生学会了认识自己,就能掌握自己的读书时间和生活,学生将从读书生活中获得更大的自由。
教育只有尊重学生,还学生学习的自由,才能让学生找到自己。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只要我们的社会、学校、家庭和自我,能够真正坚信科技创新教育的力量,坚持走科技创新教育的道路,我们民族的未来就充满希望,我们国家的未来就充满希望!科技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决定因素。国力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竞争是教育的竞争。因此,激发学生对科技创新产生浓厚的兴趣,用创新意识武装孩子们的头脑是我们教师的责任。只有点燃兴趣火把、设计问题情景、促进合作探究、知心幽默亲情、引领发明创造,才能将教育这片沃土上播下科技创新的种子,让我们的学生从小受到创新精神的熏陶和创造方法的历练,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教育只有尊重学生,还学生学习的自由,才能让学生找到自己。尊重学生,还学生学习的自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过程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必须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兴趣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是永不枯竭的动源泉。正是因为这样,很多教育家都很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两千多年后,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又从自己丰富的教学实际经验出发,认为“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赫尔巴特学派甚至将兴趣视为教育过程必须借助的“保险丝”。他们都认为“好学”对教育非常重要。可见,将兴趣作为学生学习过程发生的运行机制,是有识之士的共识。教育过程要使学生有兴趣,必须留给学生学习的自由。自由活动是人发展的内在依据,学生的学习也应如此。学生并不只受教于老师,而且自己也独立学习。学生应当是主动的学习者。许多教育事实也反映出,真正的学习并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出自学生本身,我们应该让学生自发地主动地学习,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生自己找到并发现、纠正自己。如果我们把每种事情都教给学生或者规定他们按固定的程序完成,就会妨碍他们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发现,妨碍他们的发展。教育过程要留给学生学习的自由,必须充分尊重学生。教师往往只根据教材内容设计教学过程,最容易忽视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实际情况。教师凭想象充分准备一堂课,并依此设计如何去讲授,虽然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但其结果往往也只是学生被动地接受。如果我们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课堂上交给学生恰当的主动权,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教育只有尊重学生,还学生学习的自由,才能让学生找到自己。教师要既要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又要做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导:指引疏导之意,为师之道,贵在于导;善教者,善导;由学会到会学,教是为了达到不教;还要做学生学习的组织和管理者,大禹治水,因势利导课堂上的知识包括四个方面:教师、学生、教科书、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更要做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参与中引导。实际上教师既是学生成长的发现者发现优势,培养优势,差异是资源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又是教学行为的反思者与研究者新课程背景下:要对自己重新定位,找准自己的位置,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的学习能力,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会学生有求异思维能力,教会学生质疑问题,不迷信权威,不迷信老师。布鲁巴克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教会学生求异思维,这对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益的。一旦学生对知识有求异思维,他们就会刨根问底,自主探索,勇于创新。学生都具有奇异、好奇、怀疑等心理,在教学中,会促使他们构成问题,引起活动的原动力。如何来张扬学生在这方面的个性特点,维护并激发他们的求异、质疑思维,使我们的教学更趋科学、有效。当今教育由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主体地位,转变为教育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设计者、指导者与参与者。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课堂成了“教案剧”
出演的“舞台”,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在课堂上,学生被当成是单独的学习个体,而教师往往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有点唯老师独尊的架式,而且一味地强调学生接受老师灌输的现有知识,很少甚至没有考虑过学生的真实感受,这样的教育无疑是失败的。教育必须要建立起平等交往的“对话”机制,要善于处理教材,选择进行对话的“话题”,只有平等的“对话”,才能实现智慧的撞击,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从而真正达到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创新思维,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使学生有自由的学习空间,从而找到自我。
教育实际上就是让每个学生变得聪明能干。聪明的人懂得自己擅长什么;博学的人明白自己缺少什么;有天赋的人深知自己该做什么。投资奇才巴菲特从不涉足IT业,对此,他的好友比尔·盖茨评价道:“这个家伙,从不否认自己对该领域的无知。正因如此,他才能稳扎稳打,坚持自己的投资之路。”不要否认、无视甚至遮蔽自己的不足,只有正视他、设法改变现状,这才是聪明的做法,也是勇者的行为。巴甫洛夫曾说:“无论什么时候,永远不要以为自己知道了一切。”越博学的人常常越注重审视自己,在鲜花与掌声之中,他们没有沉醉,他们没有被馥郁的花香与甘醇的香槟所迷惑,而是用“败莫大于不自知”来时刻警醒自己、鞭策自己,追求更高的境界。丢弃自知,任何人都无法登上人生的顶峰。即使是天才也要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更加充实自己。肖邦深明此理,他认为“要发展天才,必须长时间地学习和高度紧张地工作”。一个缺乏自我认识的人就只会裹足不前,放弃了往正确的方向去拼搏,去争取的机会。而那些可称得上伟人的人却是心中高悬明镜,常擦久明。因此,让我们的学生在得意骄傲时冷静头脑,使我们的学生在情绪低落时重拾信心,在顺境之中也不忘留意险滩,在逆境之中也要扬帆直上,以微笑面对赞美之辞,以不屑直对诋毁之言。这样,即使是大风大浪,礁石险滩,我们的学生也可以直挂云帆济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