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感悟】高考哲学的思考:高考自信提升很重要

标签:
教育高考哲学的思考高考自信提升很重要 |
高考自信提升很重要
明天就是高考第一天,今天的考生和家长最需要做的关键事就是鼓劲充气,让孩子的高考自信心的树立起来。可以这么说,现在的高考生对压力其中很大一部分成分来自于家长。有些家长,特别当妈妈普遍共性的问题,老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比。老愿意当自己孩子面夸别人的孩子,这种非常不好。从高考生来讲,不要放大自己的弱点,要多看自己强项的一面,这样有助于培养自己自信心。请相信孩子,请相信自己,坚定的信心一定可以给高考生带来从容,同时带来力量。唯有自信心强的人,才能对自己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评价,才能善于将成功归结为自己的能力,才能体验内心的喜悦感和成就感(相信之所以失败是由于自己努力不够或无效努力),才能乐观平静地对待挫折(因为挫折对于成功同样是必要的),才能在高考的时候才能容易发挥得好,发挥出色,发挥超常。
作为家长应该明白,减轻压力提升孩子高考自信。高考的压力实际上是一种心理被压迫的感受。从心理学角度看,压力是心理压力源和心理压力反应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过程。而高考生备考压力则有四种解释:第一,压力是面临选择时产生的心理冲突。比如说,高考选择一本还是二本,这种左右为难的选择就会使人产生心理压力。第二,压力是对未知事件的悲观解释。比如说,模拟考成绩不佳,心里就担心高考是否会考砸?这种忐忑不安的悲观解释,就让人很“纠结”,产生心理压力。第三,压力是持续不断的精力消耗。比如说,已经持续三个月天天零点睡觉,父母还在要求我:“这个周末不要休息,把备考习题做完!”这种持久战就会让人出现闷闷不乐、失眠、抑郁、不爽等状况,这也是一种压力。第四,压力是面临重大事件时的本能反应。如考试时一瞬间,内心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考生家长脸上要自然拥有更多的微笑,手上要启动快乐引擎,将快乐安装在你的拇指上,表扬和赞赏孩子,这样成功便在更大的程度上属于你的孩子。首先要营造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要与孩子多谈心,尽量少过问成绩。其实孩子大多是“报喜不报忧”的,如果他主动说则多半不太理想。其次,要适当帮助考生调适压力的情绪。在疏导方法上,第一种方式是将压力表达出来,即家长可根据孩子的不同性格类型进行,比如性格开朗些的孩子可以让他把压力说出来,而性格内向的孩子可以让他写出来。如果实在压力过重,让孩子哭出来也是一种释放压力的方法。第二种方式是应对压力的方法,可以采用遗忘法,忘记成绩、睡觉、洗澡等方式减压。第三种方法,家长引导孩子转移目标,说说笑话、做做游戏,将压力转移。此外,还有很多食物可帮助舒缓压力,如香蕉、巧克力等。
作为考生应该掌握“五会”,高考自信自然而来。考试的成功,扎实的知识与能力是基础,而应试技巧则是其重要的技术保障。一些考生平时成绩相当不错,复习也十分到位,偏偏高考成绩不尽如人意,原因就在于应试技巧方面的缺失。其中考试时间分配安排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在考试时科学合理地分配安排时间,掌握“五会”非常重要。
第一,会挤。有效利用提前入场的十分钟。高考一般规定可以提前十分钟入场,考生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先看看周围,熟悉一下考场内的环境,消除陌生感;再做几次深呼吸,尽快使自己的情绪稳定下来。这样就不必在考试时间内去适应和稳定,等于把考试的时间巧妙地向外延长,有效地保证了答题的良好心态。在考试过程中,开考前五分钟分发试卷,是气氛最紧张的时刻。这时要想到:我早有准备,正是自我表现的良机。如此,往往能够引起很好的连锁反应。试卷到手,迅速填涂好姓名、准考证号等项目后,离正式答题尚有两三分钟的空闲。考生可以利用这一“空闲”迅速浏览试卷,了解一下全卷题目设置,各题的分值比例如何,并初步粗略拟定一个大致的答题时间分配方案,确定答题的战略框架,要有全局观念。通览一遍试卷,做好两件事:①明确哪些题目比较简单,不需要繁冗计算就可以化解的。②哪些题目比较难,将它们分成两类,一类是题型比较熟悉,容易上手的题目,一类是题型比较陌生,自我感觉一时难以突破的题目。通过通览试卷初步了解试题的难易程度,可以有效克服“前面难题做不出,后面易题没时间做”及“漏做题”的问题。若觉得试卷容易,应告诫自己:“我易人易,不可大意”,若觉得试卷较难,则应牢记:“我难人难,决不畏难”。这样既可避免因粗心而漏做题目,也可防止“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开始答题了,可以先从容易的题目入手,进了“门”,再渐渐烘热大脑,驾轻就熟,培养了良好的心态,就能得心应手。
第二,会排。高考的考试时间为定值,要想在如此有限的时间中取得好成绩,必须合理安排时间。 (1)根据分值配置恰当的比例。
(2)根据难易安排时间的顺序。基本原则是按“先易后难,先熟后生,先高分后低分”的原则依次答题,各部分试题总会有1~2道难题,千万不要让个别难题纠缠住。以物理学科为例:通常25~30分钟时间解决选择题,15~20分钟解决实验题,20~35分钟解决计算题中的前3题,20~30分钟解决最后2道计算题。
第三,会省。考场上,“一寸光阴一寸金”,巧用时间、节省时间无异于在挣分。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其一讲速度:答题速度宜求快,无疑是节省时间最有效的途径。解题时一定要有的放矢,简明扼要,切忌画蛇添足,空谈泛谈。建议在考场上,可把手表放在桌子上,经常注意把握时间,但也不要过于频繁,做前面的容易题不要拖拉,做后面的难题也不要在一道题上用过多的时间。但又不能片面地追求快,欲速则不达!答卷时,必须在严把审题关的前提下“宁快勿慢”、“先快后慢”。题目说什么、要我做什么,都模糊不清,怎么能做好题目,不仅不能节约时间,反而徒劳无功。其二讲准确:处理好准和快的辩证关系。从心理活动的倾向上讲,先前进行的心理活动影响后续的心理活动,习惯自己已经形成的思路去思考问题。一旦出错,往往很难发现和纠正。所以,首先要求准,在准的基础上求快。一遍成功,好像是慢了一点,但在慢中却显快。不要过多地依赖还有检查这一关,如果草率从事,不但准确度难以保证,浪费时间,即使检查也难以发现错误。其三讲方法:答题不仅要做到思路清晰、优化方法,在推导、演算准确的前提下,做适当的选择,尽可能选择简便快捷的方法。但又要注意,若一时找不到理想的好方法,也不要花过多的时间刻意去求简,而要努力做到自然,得心应手。其四讲运筹:在应试的时间运筹上,应该防止前松后紧。以免做不完试题,或来不及检查。比如:5分的小题占用了20分钟、14分的大题只剩10分钟等现象都是应试技巧上的误区,须慎之又慎。有些题目,你若一个一个地仔细推敲各个选项,过于费时费力,而用排除法、逆向思维法则很快可以一举中的。做材料题时,你若先阅读大段大段的材料,再看问题,然后再回过头来读材料,是一种比较原始的方法。而若先看问题或边看问题边读材料,则主旨明确,耗时大减,事半功倍。其五讲对策:如果一上来就碰到难题,可以暂时放一放,用铅笔做好记号,免得把这道题给忘记了。如果做到一半遇到了难题,这时可以在座位上伸个小懒腰,闭上眼睛转一下脖子,平静自己的状态,回过头再来看这道题,说不定就有灵感了。如果遇到了解不开的难题,而交卷的时间又快到了,千万不要盯住不放,告诉自己我已经尽力了,我觉得难,大家都会觉得难。然后以平静的心情,再去看看其他的题目,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其六讲细节:合理运用草稿纸,对时间的利用上,也有重要的作用。草稿纸的运用,应注意以下几点:在草稿纸上的操作,字体要适当的小一些,“战线”不要拉得过长,以免首尾不相顾。草稿纸上的字迹要清楚,标上题号,以备自己检查时用,做到有的放矢,一目了然。选择题也应尽量在草稿纸上写出简单的论证过程。在草稿纸上做好后,应立即抄到正式卷子上,誊写一定要准确无误,以防功亏一篑。第四
第四,会挪。高考前经过多次摸底、模拟、市检测、多市联考、考前适应等等的大型考试,大家对高考的试卷试题分布都较为熟悉,考试的时间分配也有了一定方案。但这些毕竟不是高考,高考试题总会有新材料、新情境、新设计,体现了课改、教程、方法与探究能力的考查,并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些都决定了高考试题会有一定的变数,故考场上要灵活挪动时间,不能按照自己的习惯,要有针对性地挪动时间,使之更加合理与完善。比如:2007年江苏高考物理试题,难点比较分散,而不是集中在最后1~2道题。6道计算题只有前2道相对容易一些,后4道都比较难。还有最后两道题的先后排列不是很科学,第19题考生容易上手一些,但排在最后,考生来不及做到。还有第19题是近两年复习资料上的一道陈题,未作变动搬上高考卷。这就要求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学会放弃,选择能得分的来做,充分发挥时间的效益。遭遇难题时,若屡试不爽,则干脆跳过去。试想想,一道15分的题目,你花了半个多小时才解答出来,即使正确,而因为你已付出了全场考试四分之一的时间,却只得到了总分的十分之一的回报,实在是得不偿失,这时候,说不定你已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方寸大乱了。总的来说,临场发挥,需要时间合理安排与统筹兼顾的策略。只要不倒扣分,尝试回答所有问题,不留空白,留出5~10分钟的检查时间。
第五,会拼。考试中,要有自信心,有顽强的拼搏精神。时间虽紧,但不能慌忙紧张,导致自己处于无序状态。我们要与时间赛跑,读题、做题、检查环环相扣,顺畅自然,不留有任何不必要的空当,争分夺秒,达到时间效益的最大化。在预留检查的时间里,不能匆匆浏览,搞形式。其实,在高考这样高度紧张的氛围中,大脑往往会同你开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使你易犯一种低级错误,如2+2=5;或者心里知道该选A的,偏偏神差鬼使地将C填了上去,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所以,宁可少做一道没有把握的题目,也要挤出时间把做完的试题复查一遍,以免煮熟的鸭子飞了。所以一定要“拼”时间,完成考试的各个环节。另一方面,考试是一场无声的战争,取得胜利一定要有顽强的斗志。在暂时的障碍面前,不能轻易言败,可能你的想法、做法、完成情况,距成功仅一步之遥,挺一下就可越过这个“槛”。分秒必争,敢拼才会赢。
在现实中,自信不一定能让你成功的话,那么丢失信心就一定会导致失败。很多成绩优秀在同学在高考中失利,他们不是输在知识能力上,而是败在信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