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感悟】教育哲学的思考:教学习惯

标签:
教学哲学教学习惯教育 |
教育哲学的思考:教学习惯
什么是真正的不是自夸自吹的好教育,就是对学生像家长对自己的孩子一样体贴备至,给学生的心灵留下了永久的印迹、奠定了他们一生的事业和生活的基础。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以后能没有出息吗?能不孝敬自己的祖国和父母吗?而要培养有出息的优秀学生就要重视和强化良好的教学习惯,如果每时每刻的教育都能尊重、欣赏、赞美、微笑面对每位学生,这必将会对学生构成一股巨大的教育力量,它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学习状态。
一、不断地完善教学习惯
在教育教学中,有一些习惯,我们常常不以为然。然而作为教师,这些习惯会在不经意间直接或间接给学生带来种种影响或伤害;有一些事情,我们正在做着,或者曾经做过,却没有仔细去想“该不该”和“怎么样”。反思教育习惯之所以重要,在于教师的教育习惯直接影响了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好的教育习惯决定了教师必然走向成功,坏的教育习惯决定了教师必然走向失败。因此,我们必须反思教育习惯,只有反思才能觉醒,只有觉醒才有行动。
习惯无处不在,但人们往往认为习惯的作用是积极的,有时,甚至把习惯的养成作为成功的标准之一。这使得人们容易忽视习惯的负面影响,难以想到习惯还需要改变。教学习惯作为一种现实的存在,广泛存在于教师的教学行为中,支配着教师的教学活动。我们通过对教学习惯的批判,试图揭示这种错误的认识,进而提出教学习惯不仅应该不断改变而且必须走向不确定性,以实现教学的自由。
教学习惯指一种教学实践行为,,它既具有历史性,也客观存在着时间性和空间性。教学习惯既具有习惯的一般特点,也具有独特性,而且每一位教师的教学习惯既具有共性也具有个体性,教学习惯的形成过程及其特性表明了教学习惯的多样性。
教学习惯的存在受现实教育背景的影响,以应试为口的的教育与以素质为口的的教育的碰撞与融合,基础教育改革的艰难推进都对教学习惯产生不同的影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弥漫于教育活动中的教学习惯,因为人们对它的认识模糊、片面、功利,使其成为教学的追求。但仔细分析教学习惯的背后,我们发现教学习惯的主体不是教师,而是社会支配阶层,是权力与利益在推动着教学习惯的形成。而教学习惯也引发出一系列的教学问题,如教学本质的迷失和教学控制的强化。基于现实的扫视,我们认为教学习惯其实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积极推动教学,教学习惯的阻碍作用是隐性的,突出表现在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障碍,表现为固守教学范式或教学范式的形式化,思维方式的简单化或二元对立,对各种权威的服从等;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阻抗,表现为遵循教育习俗,偏爱个体知识,崇尚教学习惯的个人主义等;成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羁绊,表现为教学理论难以实践化,教学实践难以理论化;成为教学共同体形成的荆棘,表现为师生关系难以达成共识,师生的共同愿景存在差异,教学对话与合作步履蹒跚,教学中存在着控制与自由的斗争;成为教学理论本土化的阻隔,表现为对待外来理论的态度出现两极分化,教学理论本土化缺乏创新性、反思性和适切性;成为教学创新的束缚,表现为传统文化的约束,思维定势的钳制,教学权威的控制,安逸的教学生活的蚕食等。教学习惯的种种现实表现及其消极的影响,使得我们开始重新认识并思索教学习惯,进而提出,必须承认并追寻教学习惯的不确定性,即教学习惯应该处于不断地形成与消解中,不断变化。
教学习惯的出现是一种必然,不随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而承认并追寻教学习惯的不确定性也不是对教学习惯的否定,而是在肯定基础上的完善。应该承认教学习惯具有不确定性,这是因为社会发展及事物的变化具有复杂性;个体发展具有不可测性;教学本身充满不确定性。因此,教学习惯应该而且需要追求不确定性,其途径包括:教学的生成性,即强调非线性的、不确定性的生成,使教学习惯意识到与现实的矛盾,从而走向不确定性,这需要改变教学思维习惯,教学设计留有空白,鼓励质疑加强对话,悬置自我等;营造教学冲突,因为教学冲突可以激活思维,消除前见,暴露教学习惯的种种不适,而教学冲突的实现需要鼓励教学异端,祛除教学的唯功利性,践行教学对话,发展教学科研等;担当教学责任,因为教学习惯易于淡化、缩小甚至推卸教学责任,而教学责任的实现需要具有教学责任意识、教学责任感、教学责任能力、教学责任自律以及创造自由的教学条件和重审教学价值等。教学自由是教学习惯追寻不确定性的必然结果,因为人的发展和对未来的渴望也在呼唤着教学自由的实现。而只有实现了教学自由,教学习惯走向不确定性才会成为现实,教学本真的实现才会成为现实。
综上所述,由于教学习惯的特性和特点所决定,要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就要真正懂得教学习惯的重要性;找出教学习惯的可行性分析;统筹安排,逐一击破;关键前三天,重在一个月(按照美国科学家的研究,一个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中国习惯研究第一人周士渊先生分析,这21天是个平均数,养成的习惯不一样,每一个人的认真程度不一样,刻苦程度不一样,所用的时间肯定也不一样。既然这21天是个平均数,那我们用一个月的概念更好记,而且更保险,所以“培养习惯重在一个月,关键在头三天”);每天前进一点;借东风;坚持不懈,直到成功。因为习惯仿佛是一根缆绳,只要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习惯的力量是强大的,它就像隆隆的列车,顺着已有的轨道行驶。世界上的事情,怕就怕认真,怕就怕坚持。如果你凡事认真,坚持去做,就没有任何事情是难的。
二、良好教学习惯的表现
科学大师爱因斯坦曾说过这样一句俏皮话:“如果人们已经忘记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的一切,剩下的就是教育”。这里的教育就是习惯。习惯是一种多么顽强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从小就应该建立各种好习惯,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有段名言: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良好教学习惯的表现如下。
三、充分运用好的教学习惯
老师所从事职业的特殊性——所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但是由于长幼有序、师道尊严的传统理念,使得学生处于弱势地位,学生就要听老师的,不管老师说的是对还是错,老师说出的话就是圣旨,老师可以命令学生,学生必须绝对的服从。比如老师对学生经常表现出“居高临下”。有的老师的一开口就是命令“你给我如何如何……”,像“你给我坐好了”、“你给我每个字抄八遍”、“你给我回家把作业写好了”等等,等等。特别是对学困生,教师往往缺乏鼓励,并从言语中打击学生。如教师说学生“你笨得像猪一样”还有“你长大了也只能去当扫大街的!”。这些伤害、打击学生的话、挫伤孩子自尊心的事情数不胜数,这些对学生的做法,在许多教师的身上,都或多或少的发生过,这就是对学生的不尊重,可由于习惯的力量,我们却不以为然。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用一个精彩的比喻:“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还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好的教学习惯是加速器,是助人腾飞的双翼;坏的教学习惯是枷锁,是难以挣脱的羁绊。习惯支配人生,成也习惯,败也习惯。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教育就是良好习惯的教育,是学生终身受益的教育。用良好的教学习惯唤醒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抓实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就是最好的素质教育。并探求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措施,扎扎实实地搞好养成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让学生修身立行,在学习和生活中注重养成良好习惯,为自己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习惯简直有一种改变气质的神奇力量,它可以使魔鬼主宰人类的灵魂,也可以把它们从人们的心里驱逐出去。衡量一个老师的良好的教学习惯不仅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正如列宁指出的:“判断一个人,不是根据他自己的表白或对自己的看法,而是根据他的行为。”所以说良好的教学习惯对学生的精神面貌、素质性格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古代斯巴达人以严酷的训练方式培养儿童著称于世,以高昂的代价培养儿童勇敢、坚韧、服从、吃苦耐劳的习惯,以形成强悍、寡言、坚强不屈的性格。虽然其训练儿童的方式现在看来,近乎荒唐,但斯巴达十分注重通过培养习惯,形成年轻一代坚强不屈的性格,使其在希腊众多的城邦中称雄一时,成为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盟主,与习惯的力量是不无关系的。印度谚语说得好: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指明了行为、习惯、性格的联系。良好的教学习惯对学生的是一种道德资本,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更是一个种的文明程度。
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良好的教学习惯对学生的发展很重要。它可以提升学生的品质和学习生活品位。因此,在教育中人们特别注重用良好的教学习惯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身为老师在教育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去获取成功的同时,自身也会在良好的教育习惯中培养出教师良好的教育性格。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刚入学的新生宛如一张白纸,一切行为规范,课堂常规,学习习惯都要慢慢地教、一步步地学。人们常说“习惯成自然”,其实是说习惯是一种省时省力的自然动作,是不假思索就自觉地、经常地、反复去做了。比如每天要刷牙、洗脸等。习惯又不是一般的行为,而是一种定型性行为,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倾向。例如,儿童养成在饭前、便后或游戏后一定要洗手的习惯后,完成这种动作已成为他们的需要。他指出,习惯形成就是指长期养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方式。习惯形成是学习的结果,是条件反射的建立、巩固并臻至自动化的结果。
只要我们老师毫不吝啬,恰到好处地运用良好的教学习惯,比如,上课要有激情、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去、课堂多预设些问题、课堂上,警惕隐性霸权、追求课堂的简约、锤炼你的课堂语言、不可小看教学语调、丰富你的表情、幽默是一种魅力、要有自己的课堂文化,通过尊重、欣赏、赞美、微笑去面对每位学生,将能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让学生从此扬起自信的理想的风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