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感悟】爱的教育哲学思考:爱的海洋

标签:
爱的教育海洋教育 |
我从小就特别喜欢美丽而神秘的大海,因为它是生命的摇篮,是诡秘的魔术师,是无尽的遐想。当自已面向那辽阔的大海,一眼望不到边际,顿时觉得心胸开阔,心情既平静如镜,但又汹涌澎湃。海风吹着尖利的号角声,海浪似乎是千百乘铁骑,向海岸猛烈地进攻着,发出隆隆的怒吼声。岸上百斤重的大石,给它轻轻一拂,就淹没到海底去了。海浪一层又一层地赶来,这一层浪还没过去,下一层浪就又拍来,碰撞着卧在海面的礁石,溅起了水花又落了下来。海浪时时奔来,好象永远不知疲倦,大海刻刻喧腾,好象永远快乐无比。站立在海边,海潮在拥抱着自已,一同嬉戏,开朗,活泼。当远望看到地平线那儿,水天相接,分不清海和天,顿时觉得自己如此渺小,顿时觉得海阔天空。爱的教育就要有爱的海洋,爱的海洋才有美丽神秘的风景。
美丽神秘的大海告诉我们,理想的实现是要历尽千辛万苦,无数的艰难险阻都在等着我们去战胜,才能达到自己的理想目标。在山的那边,还有无数的高山,山上的路很平坦吗?不!山上还有许多绊脚石,一不小心就会绊倒,如果有人踢开那块绊脚石,艰难而又勇敢的爬上去,那就会见到广阔无边的大海;美丽神秘的大海告诉我们,此海非彼海,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海,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当我面对困难怯懦恐惧时;当我失去信心要半途而废时,只要想到,每爬上一座山,就多一丝希望,每克服一个困难,就更接近于成功,最后,我终会战胜一切,望见那片海,那片理想的海;美丽神秘的大海告诉我们,通往大海的道路也许并不平坦,但是请相信。只要经过了困难就会有美丽的风景。大海永远在山的那头;美丽神秘的大海告诉我们,人生只有两种人:一种是轻易被石头绊倒,会在悲痛的深渊里一蹶不振。而另一种人,跌倒了,重新在站起来,接受挑战,失败能激起人的斗志。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第二种人一样,勇敢的接受理想的挑战,用毅力爬过一座又一座的高山,才能见到大海,一个全新的世界;美丽神秘的大海告诉我们,跋山涉水而来,历经了千辛万苦,大海送给了我们好多礼物,像是智慧的种子,种在了理想的土地上,慢慢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令人收获颇多。大海是千变万化的,它设想了人生无数种历程,只要风雨过后几能见到彩虹。大海又是每个人都向往的地方。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各有一个“广阔无际,汹涌澎湃”的“大海”,教育也应该成为每个人心中爱的大海。这里的“波峰浪谷”是我们奋斗的足迹,“徐徐海风”是我们自信的化身。“付出就有收获”,大家的努力最终能换来了这个“大海”。让我们的下一代陶醉在这个爱的教育海洋里,处处充满阳光,处处存在着福,存在快乐,存在温馨。
只有生活在爱的海洋里,才会享受爱。爱,一个多么熟悉的字眼,在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份纯洁的爱,爱是无私的,爱是博大的,只有生活在爱的海洋里,才会享受爱。古诗《离思》中“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前两句话的意思: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原诗以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隐喻爱情之深广笃厚,见过大海、巫山,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除了诗人所念、钟爱的女子,再也没有能使我动情的女子了。后人引用这两句诗,多喻指对爱情的忠诚,说明非伊莫属、爱不另与。“曾经沧海难为水”可以简缩为成语“曾经沧海”,比喻曾经经历过很大的场面,眼界开阔,见多识广,对比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里。是的,爱才是教育成功的港湾。如果教育缺乏大爱,应试教育仍然一意孤行、我行我素,客观上造成损害学生人格,危害学生健康和生命的教育悲剧。学生上学得不到他们本来应该得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健全的人格,快乐的时光,以及对知识的尊重和爱好,身心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摧残,特别是出身于像工农等社会低阶层家庭的子女,更是深受其害。其根源在于他们所受到的应试教育身上。应试教育极大地摧毁了中国年轻人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兴趣和尊重,也极大地损害了国家的创新精神和发展能力。
教育是爱的事业,更是爱的海洋,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鞭策,爱是一种激情,爱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动人的灵魂,无法引起人的共鸣,不足以震撼人的情感,那就不是成功的教育。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教育思想有所不同,教育风格各有千秋,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爱的教育”,教育是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主任顾明远曾说,教育是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这是顾明远教授的教育信条。教育是爱的事业,这种爱,不同于父母之爱子女。这是一种对祖国的爱,对民族未来的爱在老师身上的体现。是一种无私的爱,不求回报的爱。怎样才做到真正对学生的爱?首先要相信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才。其次是要理解学生,理解学生的需要:学习的需要、休息的需要、玩儿的需要、交友的需要,特别是人格尊严的需要。怎样做到理解?首先要善于倾听,倾听学生的心声,同时要把老师的心声和学生交流。教育的爱是建立在师生相互信赖的基础上的。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每个儿童天生是个好奇者,天生有创造性。老师、家长都要从小保护儿童的好奇性,逐步根据儿童的发展需要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最强的动力。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就是在学习活动中加以培养。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就能激发他学习的兴趣。不管什么功课要想学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产生了兴趣,不仅学的轻松,而且也会取得好的成绩。功利性太强反而会影响兴趣的培养,也失去了学习的乐趣,对学习保持兴趣,就会爱学习。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以激励为主,促进学生学习的成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乌克兰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一句话:“如果一个学生到十二三岁时还没有兴趣爱好,做老师的要为他担忧,担心他长大以后对任何事情漠不关心,成为一个平平庸庸的人”。因此,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是教育的爱,爱的教育,爱的海洋。
让我们一起践行爱的教育吧,帮助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不仅是尽一个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的责任,也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核心就是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其目的真正激发学生“享受生命、优化生命、激扬生命”,最终实现生命的价值,这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这才是爱的教育。教“真”育“爱”,按教育规律脚踏实地办学,聚精会神抓好内涵,让学生珍爱生命、学会生存、热爱生活,让学生在爱的海洋里不断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