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感悟】高效课堂教学的哲学思考:教学素质

标签:
高效课堂教学教学素质教育 |
高效课堂教学的哲学思考:教学素质
老师的劳动应该是一种复杂的、繁重的、高智能、艺术性的劳动。不是简单的、机械的、重复性劳动。如果说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那么老师就是培养人才的人才,所以教育的根本就是建设高素质的老师队伍。一所学校拥有一支德才兼备、勇于创新的高素质老师队伍,才会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出类拔萃、才智过人的学生。同样,一个学生有幸得到师德高尚、学识渊博的老师悉心指导,就会张开智慧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翱翔。因此,老师的素质是教学质量良好的重要保障,综合素质决定着教学素质的高低,教学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综合素质的成败。
一、老师综合素质是高效课堂教学的基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教学质量提出过一个公式:教学质量=[学生(1分)+教材(2分)+环境(3分)+教法(4分)]×老师。由这个公式可以看出老师的素质以及老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质量与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可以说老师的素质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好一所学校的关键,老师的素质主要包括以后几个方面。
其一、思想品德素质。老师的职业道德,首先要要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爱岗敬业,热爱教育,热爱学校,对自己从事的教育工作,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使命感,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表现在依法执教,热爱、关心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廉洁从教,为人师表。像陶行知先生所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而不是把老师这个工作作为跳板、临时的落脚地。选择了老师,终生无怨无悔。老师对教育、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作为老师,最大的问题,是不热爱自己的岗位;最大的过错,莫过于对学生没有爱心;最大的悲剧,莫过于失去学生对自己的尊敬与热爱。老师是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思想、行为、工作态度、治学风格,让学生在师生学、教互动过程中受到感染、熏陶,起到潜移默化作用的。老师惟有高尚的思想品德以及人格魅力,方可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并对他们高尚道德的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作为一名老师,必须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和良好的师德,首先体现在忠于自己选择的教育事业,热爱教育工作,热爱学生。我们作为老师更应具有诚实守信,正直、热情的品格,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见异思迁,不见利忘义,随时保持老师应具有的良好的品质形象。用自己的人格素质、人格魅力,为学生树立典范,起到榜样的作用。
其二、专业知识素质?。一名好的老师,必须做“学人”和“哲人”。学人,是好学深思的人,是知识广博的人,是淡泊名利、耐得寂寞、严谨治学的人。哲人,是目光犀利、思维活跃、思想敏锐、智慧聪颖、懂得辩证法的人。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老师不明道,怎能传道 ? 老师无学业,怎能授业 ? 老师不能深刻理解知识的精髓,怎么能解学生之惑呢 ?
叶圣陶先生说,要做好老师工作,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肯负责,二是有“本钱”。这
“本钱”,首先指的就是老师必须具有深厚的科学文化知识储备。毫无疑问,每一位学生和家长都希望遇到的老师是知识很丰富、学识很渊博的人,这国里指的就是科学文化知识要“精
”——“知得深”; 科学文化知识要要 “博 ”——“知得广
”,知多识广。我们老师对所任教的学科专业知识,不仅应当知其然,而且应当知其所以然,对专业知识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新旧联系,尤其是基本的东西,都应了然于胸。同时,老师尤应要博览群书,正如两千多年前荀子提出的“博学”那样。我们常讲:给学生一碗水,老师要有一桶水,甚至,老师的知识要如同一条永不枯竭的河流,源源不断,清新鲜活。因此,一方面我们老师要注意对现有知识的汲取和积累,另一方面要追踪学科专业知识学科研究和发展的前沿成果,不断发现新知识,开辟新知识的“处女地。“居高”才能“
临下”,“深入”方可“浅出”,“厚积”才会“薄发”。由于文化传媒的多样化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特别是计算机网络的发展,青少年学生从各种渠道摄取大量的知识与信息,思想活跃,知识需求面扩大,需求量增加。而我们有一些老师本身只有一杯水,教学全凭自己在学校原来学习的一点知识和一本教学参考书,教学中怎能不捉襟见肘,缺乏新意、索然无味呢?教育学的原理告诉我们:学生受教育越充分,接受的知识量越大,越精深,学生的智力就会加速得到开发。人的思想空虚与知识贫乏是联系在一起的,而智慧、觉悟、能力,又总是与知识水平紧密相关。老师的知识储备不足,必然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成为学生学习负担加重的重要因素。
其三、良好文化素责。良好的文化素质,包括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知识和教学理论基础。老师应精通自己的学科,具有扎实而渊博的知识。马可连柯说过:“学生可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苏霍母林斯基也指出:“只有老师的知识面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多,他才能成为教学过程的精工巧匠。”对老师来说,不仅要熟悉所教教材的基本内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还要加强业务进修和广泛的学习,跟踪学科学术动态,了解新观点,掌握新信息,不断更新知识,站在学科的前沿,由经验型到科研型的转化。老师既要有广博的知识,又要通晓基本的社会学科、自然学科等方面的知识,做到博学多才。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老师的博学多才是至关重要的。随着教材的改革,相邻学科的联系日益加强,文理相互渗透,因此,老师应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沟通,形成“大教学观“,为学生创设开放的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老师的知识越渊博,越能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老师应具有教育科学理论修养。苏霍姆林斯基说:“老师不懂心理学,这就如同一个心脏专业医生不了解心脏的构造。”科学的教学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老师要较好的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等基本知识。老师不仅知道教什么,还要知道怎样教和为什么选择这样教,用科学的理论去指导自己的教学。
二、老师教学素质是高效课堂教学的核心
老师的教学能力素质,是指解决教育教学课题的新颖性(与时俱进)和求异性。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老师就必须有良好的教学技能。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取心,逐步发展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自学能力,培养他们不断进取的意志和品质。老师必须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研究和使用,自觉学习,努力提高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能力,使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效率最大化。教学能力素质还表现在科研能力上,一名合格老师应该努力学习,由职业教育者变成研究者,从开始为获取从教资格而学习,转变为自身教学成果的创造者。一名合格老师决不仅仅是个教书匠,而应是一个教育教学实践者,他应将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把教学科研作为主课题,在工作中不断发现问题,经常反思自己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老师的教学能力是老师进行高效教学的核心能力。老师的教学能力结构包括具体学科教学能力、一般教学能力和教学认知能力三种。具体由下述五种能力构成:其一认识能力,主要表现为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良好的记忆力,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等;其二设计能力,主要表现为教学设计能力,包括确定教学目标、分析教材、选择与运用教学策略、实施教学评价的能力等;其三传播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非语言表达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等;其四组织能力,主要包括组织教学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各种课外活动的能力、组织培养学生优秀集体的能力、思想教育的能力、协调内外部各方面教育力量的能力、组织管理自己的活动的能力等;其五交往能力,主要包括在教育教学中的师生交往能力。搞教学一定要“脑中有结构,心中有学生”,所谓“脑中有结构”是指老师对所教学科知识结构清晰、完整的认知,“心中有学生”是指老师不仅有很强的学生意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障碍、还懂得学生认知、心理、情感的发展规律。一个老师只有做到“脑中有结构,心中有学生”,才能使知识的逻辑结构(知识序)与认知的发展(认知序)有机结合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活动结构(教学序)。老师要达到这样的境界需要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探索、积累、完善所教学科的知识结构,需要通过学习、研究和与学生相互交流获得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知识与体验,需要通过对教学活动的观察、分析,获得学生学习行为、学习效果等方面的认知等。
老师的教学能力主要由下面五方面构成:其一基本素养。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分析与推理能力、概括和综合能力、老师的兴趣爱好、阅读理解的能力和控制自身情感的能力(与教学实践经历也有一定关系)。其二学科知识背景。包括所教学科知识的深广度、教具演示实验操作能力、与所教学科相关的学科发展。其三对所教知识结构的认知。包括确定教学目标的能力、对例题价值与功能的认知能力、对习题进行合理配置的能力和板书能力。其四对学生认知发展的认知。包括启发学生思维的能力、洞察学生心理变化的能力和及时发现、纠正学生错误的能力。其五学科教学能力。包括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设计教学过程的能力、设计问题的能力、组织教学能力、调动学习兴趣的能力、教学诊断反馈能力、因材施教的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和应变能力。需要说明的是,板书能力从表面上看好像是老师的基本素养,但其实决定板书质量高低的还是老师对知识结构的认知。学科教学能力是通过教学实践的磨砺,整合前面四个方面内容而形成的一种能力。老师的教学能力不同于老师基本技能,不仅包含了老师的基本素养和基本技能,还包括了老师通过长期教学实践所习得的学科知识结构、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学科具体内容教学时的情景设置、问题设计及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等。
老师的教学能力,实际上指的就是通常所说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基本功”,具体的说:比如口头表达能力。简言之,即要求老师的语言要正确,要通俗,要简炼,要有感染力,说到这方面的能力,提问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大家知道,提问是启发思维的重要方式,思维由问题开始,由问题而进行思考,由思考而提出问题,是青少年的一个重要心理特征;比如书面表达能力。大家知道,板书是符号性质的辅助性语言,是知识的凝炼和浓缩,板书设计应保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教学内容的概括性,揭示知识的规律性,给学生的示范性和形式的新异性;还有观察能力。一方面是能迅速地发现学生的课上特别是板演中书写的问题,答案中的差误,并能较准确地看出产生差误的主要原因,以便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自己改正差误,另一方面是能随时观察学生动态,如发现有“瞠目状态”(可能对老师的讲解或引导难以理解)或“不屑听取状态”(可能对老师所讲感到过于浅显而繁琐)时,应采取及时反馈措施,以便对原设计的教学过程进行必要的调节,也称之为“二次备课”;聆听能力。这里指的是准确地听清学生的口头提出问题的能力,准确地听清学生口头回答问题的内容的能力和准确地听清学生间互相讨论的内容的能力,老师必须能分辨清学生口头语言实质的正误,才能准确地答疑、补充或矫正错误而不致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老师的教态十分重要,在教学中能使学生能充分发挥学习积极性应持有的态度,要在“道而弗夺,强而弗抑”的基础上表现出负责的精神、和蔼的态度,以及高度感染的凝聚力,以使学生感到分外亲切,始终保持高度的学习积极性。
不管什么说,不管什么理由,老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素质将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中国的教育首先要创造条件让老师们成为一名学者型、研究的老师,其次老师自己要有坚定的理念,作为自己终生追求的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做学者型、研究型的老师,不断学习,使自己成为一名有知识、会研究、善创新的老师。只有这样老师才可以凭着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就一定会是大有作为的。也只有这样中国教育才大有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