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感悟】浮躁是搞不好教育做不好学问

标签:
陶行知教育思想教育 |
《陶行知教育故事——不要做井底之蛙》既简单又深刻:育才学校文学组办了几十种壁报,还在重庆开诗歌朗诵会,很受大家欢迎。他们成立了“榴火诗社”,陶校长专门为诗社题词,文学组的学生们有些飘飘然了。有的人留起了披肩长发,有人特意穿破衣服,自视为艺术家的派头。也有的人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说话尖刻,爱讽刺人。除夕夜,陶校长把文学组学生召集起来,一面吃瓜子,一面对他们语重心长地说:“一个文人应是灵魂干净、品格高尚的人。衣服脏得很,破了也不补,这是乞丐,决不是文人应有的样子。”他又摸着一个男同学乱蓬蓬的头发说:“这是茅草山。我要放一把火,叫‘放火烧山’!”几个留长发的学生不好意思地笑了。陶校长拿起剪刀,亲自给他们剪了发,并耐心地给他们讲“要认真做学问,不要做井底之蛙”的道理,学生们听得心服口服。
陶行知告诉我们的学生要认真做学问,不要做井底之蛙。而且学习的时候
既要学又要问,若光学不问,便会半截理论,死啃书本,用的时候便会发现不灵,若光问不学,便会一半是零,不成条理,低级水平,只有又问又学,边学边问,才是真正的聪明。才是真正完整的活的学问。陶行知还说不要光想着要得到老师和书本传给我们的现成知识,这些知识虽好,但仅仅是世界上知识的一个部分,这些知识在时代的不断发展中是不够用的,而且有时还会用不上,有时甚至会显得陈旧。因此,做学问死记硬背不行,要学会举一反三。如此下去,你自己才有可能超越老师,找到打开文化宝库的金钥匙。我们只有一辈子毫无止境地去探求知识,才能超过老师,我们的国家才能一代更比一代强,才能取得更大的辉煌。陶行知不仅教给了我们学习的方法,还教我们做人的道理。他说:“天才决不是天生而成的,陈了白痴以外,每一个孩子只要培养、引导得当,社会关心、环境适宜,再加上他自己的不断努力,都可以成为天才。”陶行知教育我们: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蹉跎悔歧路,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多少白发翁,寄语少年人,莫将少年误。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在“建筑人格长城”中做到不留一点空隙,知道了如何纠正自己的错误,如何明白做人的道理。
面对中国教育的现状,我们认真研究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应该说受益非浅很有必要。任何的时代教学研究都会涉及教育思想上的问题,各个时代的教育家都具有反映时代特征又有个性特点的教育思想,他们的研究成果、基本思路和学术观点,凝结着时代的精华,学习和研究他们的教育思想,从中可以获得许多启示和借鉴,可以站得更高些,看得更远些。吸取他人的经验。学习他人的想法比学习他人的做法更为重要。教学中创造的经验,是教学研究的宝贵材料。经验中蕴藏着规律性。人们往往重视学习别人在教学中的做法,总想不走样地学,这是一种误区。其实比做法更为宝贵的是想法,想法比做法更有普遍意义,同样的想法,根据不同的情况可以有不同的做法。研究他人的想法,可以更好地把握教学发展中的规律。老师从事教学研究,必须要利用大量课余时间,阅读大量的资料,材料的整理,问题的思考和学术的交流,都需要在课余时间进行。可以这样说,教学研究的成果是由业余时间利用的效率所决定的。但是,现在中国的老师,把课余和课内时间划分得很清楚,那能搞好教学和教学研究的,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教育必须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教学和教学研究最忌浮躁和急躁,“一口吃成大胖子”是不现实的。教学和教学研究是对未知领域的探讨,没有“滴水穿石”的精神是难有成就的。抓住一个题目,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进行探讨,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一定会有所成就的。谁不愿在教学和教学研究上下苦功夫,谁就难以担当起教书育人的重任。
对于当今教育的诸多问题,我们很多人往往埋怨各种客观因素,而很少考虑教育工作者自身的责任和良知,尽管教育要受社会的影响,但绝不等于教育没有自身独立的价值取向和终极目标:教育不仅要为人才奠基,更要为人奠基。要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教育工作者首先自己要有健康的人格,要有认真负责的精神。《陶行知教育故事——不要做井底之蛙》给我们的启发不止上述几点,更多的是给我们一种暗示和导向:我们不要被眼前的一些教育乱象所迷惑,而应回到教育原点认真地思考一些深层次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