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音乐,就是分享灵魂
(2014-03-24 20:50:17)
标签:
乐开部分部门大提琴就是休闲 |
以前我们说,语言是什么呢?语言是交流的工具。但现在看来不尽如是。音乐和绘画都有着与文字不同的符号体系,而且也能实现交流的公用。甚至对于音乐而言,脱离了文字和意象的交流更容易引起共鸣。前天在Hill Auditorium听钢琴独奏音乐会,艺术家演奏到某个跳跃活泼的旋律时,在座的观众都笑了,因为它是如此可爱,真的有一种叙事的效果,告诉听众一些什么,把大家都逗乐了,而这个过程中,没有文字,没有台词,没有表演,只有音符。伯牙子期的交流也没有文字,虽然有高山流水的意象,却是绝对纯粹的精神交流,没有了文字和语言,艺术照样能够survive。还记得上硕士的时候问老师为什么教材里总是说文学艺术,难道文学不是艺术吗?但是现在看来,我有些懂了,艺术和文学确实有不同的地方,而大部分的艺术院校,也都不会将文学纳入艺术学院,文学会独立成院系或者研究所,而艺术则包容了其它的部门,音乐绘画为主。而音乐是不是再现艺术?Nelson的大提琴演奏了贝多芬的月光,在一片洁白的冰面上,顶着大大的日头,而不是月光,曲子的艺术价值仍然发挥到了极致。话说如果贝多芬在世,看到电子弦乐能把他的曲子表现的如此尽致,肯定会很惊讶于现代技术的高超和它对音乐的推促。
所以,音乐的生命在哪里?首先肯定不在乐谱上,因为音乐作为performing arts,必须被艺术家演奏才算是成形的最终产品,也就是说没有转变成听觉形式被接受的乐谱,最多只能算是与语言文字差不多的符号系统。只要不是文盲,文学作品谁都可以读,而对于音乐来说,在艺术教育不是很普及的地方比如中国,大部分人只看乐谱的话,旋律不会在心中形成,也就无法了解音乐家要表现的内容,无法欣赏曲子的艺术价值。那么音乐的生命,就像伏地魔把自己的灵魂放在了魂器之中,将自己一部分的灵魂放在了听众这个魂器之中,将一部分放在了艺术家的演奏过程之中,将一部分固定在了乐谱的形式层上,但,这就是全部吗?音乐的生命和灵魂还在哪些地方有重要体现?
这个答案,沃尔顿教授给出了,很辩证很聪明的,我一直以来都不理解,觉得是诡辩,但听了那场音乐会,终于明白了顿悟是什么感觉,心里止不住的乐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