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3@365:对人际关系的洞烛幽微——北大日记(318)

标签:
365文化杨绛钱钟书 |
分类: 大千世界 |
出门在外,我总是爱带些书籍在“空闲”时间阅读。所谓空闲时间,就是那些等候时间,比如候机、候车等人等等。不少人选择在这些时间看手机,浏览网上信息,但是我还是喜欢读书。
我经常带的一本书是杨绛先生写的《我们仨》。她写的书,我喜欢反复读,每次读,都有新的感受和体会。有些时候,她闲闲地带过一笔,但是品味起来颇有深意。
比如,在《我们仨》中,她回忆起年轻时和钱钟书先生一起在英国留学时的时光。其中,谈到他们当时往来的朋友并不多,只有向达等几位。一个原因就是能够和钱钟书先生在谈话中对等“玩”的人并不多。也就是能够和钱钟书在同一个层次上做文字、文化交流,同时能够领略他的智慧和幽默感的人不多。她写道:“不相投的人就会嫌钟书刻薄了。我们和不相投的人保持距离,又好像是骄傲了。我们年轻不谙事故,但是最谙事故、最会做人的同样也遭非议。钟书和我就以此自解。”
在钱杨这个小家里,对外的人际交往方面,是以钱钟书为主的。杨绛在文章中曾经很多次谈到自己不善交际待客。以当时的情况看,能够和钱钟书对等交流“华山论剑”你来我往的人并不多。在这个层次上能够对话的人,即相投的人,会欣赏钱钟书;不能够在这个层次上对话的人会觉得钱钟书在嘲笑讥讽自己,反而不好。但是如果和不相投的人保持距离,会显得钱杨傲气了。所以,这个分寸不好把握。这种情况令钱杨有时也感到困惑,归结为自己年轻不谙事故,不会做人。但是再一想,那些最谙事故、最会做人的人也同样不能四角俱全,所以也就释然了。
实际上,这涉及到在人际交往方面,人们经常面临的一个选择,是坚持自我还是迎合他人?如果比较坚持自我,自我得到了安放,但是未免门前冷落车马稀;如果八面玲珑,要曲意迎合他人的好恶,或许能够高朋满座不寂寞。但是,这也不是绝对的。即使最谙事故,最会做人的人也可能在人际关系方面不是处处通顺。所以钱杨的选择是坚持自我。
我们每个人在人际关系方面会如何做呢?或许杨绛先生的观点能够给我们以启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