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365教育偏科 |
分类: 教师生涯 |
从小到大,我们在学习各门课程的过程中,总是会不自觉地出现偏科。就是对于有些课程,我们学习的津津有味,毫不费力,但是对于有些课程,我们则感觉味同嚼蜡,提不起兴趣。我在上中学的时候,也出现过这种情况。对于语文、历史和外语,学习的很起劲,但是对于数理化,则感觉费力不小。我的一个女同学,和我正相反,数理化很棒,学习的得心应手,但是文科的几门课程学习的差强人意。
对于偏科,一开始自然家长、老师和本人都是很着急的。因为在应试教育的考试中,一般是所有课程平均积分,并不会给自己擅长的课程加分,给自己不擅长的课程减分。所以应对之策就是加紧补习,多下功夫。殊不知这一类学习者本身不感兴趣的课程,下的功夫虽然大,但是效果并不显著,而且随着压力增大,厌倦和反感的情绪与日俱增。
后来,我慢慢也悟出,偏科其实是一个挺正常的现象。没有人是全才,这方面好点,另外一些方面则会差点。如果找出名人的情况来安慰自己——比如钱钟书先生考入清华,数学不及格,但是语文、外语分数超高被“破格”录取,肯定有阿Q精神的嫌疑。对于偏科的情况,首先要放平心态。
其次,要把自己具有优势的课程学习优势继续保持下去,因为这比较容易,也事倍功半。不要因为害怕自己偏科就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弱项上。
之后,对于偏科的课程学习,要抓住一些要点。集中精力攻克那些能够使得自己及格的内容。因为,在一门课程的学习中,从不及格到及格还是相对容易的,但是从80分到90分恐怕比较难。对于偏科的这些课程,只要达到及格以上,不会拉下太多的分数。
然后,看看自己是否可用培养出对于不擅长课程的一些兴趣。一时不感兴趣并不意味着永远不敢兴趣,一时不擅长也不意味着永远不擅长。在数理化三门课程中,我最终对于数学学习找到了一些感觉,因为我喜欢解题的成就感。此后我凭借这这点兴趣,多做题,把数学成绩提升了不少。
最后,对于个别自己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无法提起兴趣和完成的特别好的课程,只好放自己一马,随它去!能够发挥多少算多少。因为,你这样不感兴趣,意味着考试之后,你再也不会想到它用到它。对于一个永远不能交心的朋友,只好敬而远之啦!
总之,偏科并不可怕,只要你能否找到办法应对它。家长对于孩子的学习偏科,千万不要心急火燎,压力倍增,给孩子层层加码,应势利导顺势而为才是破解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