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39@365:讨论问题的修养——北大日记(325)

(2016-05-18 20:49:04)
标签:

365

文化

讨论

分类: 大千世界

无论是在大学里还是在大学之外,任何时候,都有不少值得讨论的问题。在学术上,对于问题的探讨很多时候是极具创造力和启发性的。古往今来,不知道有多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问题是通过不断的讨论、辩论才得以窥见真相,解决并由此发现了正确的答案。在课堂上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老师也经常组织同学们讨论问题,培养思辨性质的思维。

但是,一般来说,有时我们会发现,严肃地认真地讨论一些问题很难。在课堂上情况还比较好,老师可以规定讨论问题的方式并掌握讨论进程。但是在课堂外,很多时候就做不到。因为什么呢?参与讨论问题的人修养不够是一个很大的原因。

个人以为,讨论问题的修养包括:

其一,除了阐述自己的观点,要认真倾听对方的观点。因为,真理不总是在自己这边,也有可能在他人那边。虚怀若谷是一个基本的态度。但是,我们经常看到的是,参与讨论的人根本听不进他人的观点和意见,时时打断他人,强调自己的道理。

其二,讨论问题讲求事实依据,不能用道听途说的资料和数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但是,有些讨论者却不是这样。引用一些不知道哪里来的资料和数据给自己的观点佐证。但是,很快就被证明引用的资料和数据不实。

其三,讨论问题应该针对事情,而不是针对人,所谓就事论事。需要辨明和澄清的是理论、道理和原则,而不是参与讨论的个人是如何的。但是,我们会发现,经常的,当这种讨论不能以理服人时,就会转向个人的人身攻击,毫无意义。

其四,讨论问题的主旨应该具有建设性。即通过讨论使得问题本身所折射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更加清晰和重要,所谓真理越辩越明。讨论过后,问题得到某种程度的解决和澄清,理论基础更加扎实,现实作用更为积极。但是,有时,对于一些问题的讨论似乎走向了反面,开始是讨论,之后是吵架,在后来是谩骂引发的一团混乱。讨论问题的初衷倒不知道是什么了。

其五,不能期待通过一次讨论就彻底解决问题。无论是在社会科学还是在自然科学领域,很多问题的最终解决都是需要时间和过程的。对此,参与讨论的人应该具有耐心。对于暂时不能达成一致解决的问题,抱有开放性的态度,等待更合适的机会,更充分的发现去加以解决,不能一蹴而就。

总之,我们越希望讨论一些重要的或者严肃的问题,就越需要提高自己参与讨论的素养、修养和素质,使得自己站在一个比较恰当的位置上,以虚怀若谷的胸怀,倾听他人的观点;以实事求是的态度,阐释自己的观点;以谦谦君子之姿,就事论事;以高屋建瓴之势,引领讨论的方向;以开放、包容和耐性,促进问题答案的水落石出。

139@365:讨论问题的修养——北大日记(32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