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365:不要再做“神童梦”——北大日记(317)

标签:
365教育神童梦 |
分类: 教师生涯 |
前不久,又看到一则关于神童“伤仲永”的消息。其实,也是过去的故事被再次翻出来。我国某地一位家长母亲曾学梅,其子魏永康两岁掌握1000多个汉字,4岁基本学完了初中阶段的课程,8岁进入县属重点中学读书,13岁以高分考入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又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魏永康曾经是母亲的骄傲,曾学梅也将儿子的成就作为自己教育成功的最佳作证。魏康勇之前上学期间,因为其年龄太小,都是学校破例,允许母亲照料他的生活。上研究生之后,这成为不可能。2003年7月,已经读了3年研究生的(20岁)魏永康,在硕士学位还没拿到的情况下,被中科院劝退。生活不能自理,又失去读书“出头”的前路,魏永康之后经历了很长一段的灰暗时期,逐渐找到了新的生活方式,也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我们所看到的“神童”大部分有点像那些演艺圈的“童星”,年幼时一鸣惊人,长大后默默无闻。不可否认,极为少数的个别儿童,具有某种特殊的天赋,在幼年时被发现,之后成为早熟的某专业领域的“天才”。但是,绝大多数情况下,不少“神童”是被塑造出来的,或者说逼迫出来的,是被家长推着走上了一条“神童”的道路。
逼迫孩子朝着“神童”路上走的家长,个人的事业发展多半乏善足陈,于是,把成才出名的期望完全寄托在孩子身上。一旦孩子在早期表现出一些特异的天赋,就惊为天人,抓住不放,一路给孩子加码加压,朝着“神童”的道路狂奔。在这个过程中,这些家长并没有考虑到孩子身体成长发育的是否健康,是否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和与人交往的本领,德智体是否全面发展,是否感到幸福快乐,只要孩子能够成为“学霸”,其他一切都可以忽略。久而久之,孩子也以为世界和社会需要他完成的只有学业,只要学业出色,能够连跳三级,其他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但是,孩子总有离开父母视线的一天。那时,社会和环境并不因为他是神童,就会到处开绿灯。不少问题还是需要他自己去面对和解决。如果此时,他除了本专业的知识和理论,其他能力都没有,就会面临魏永康的处境。
在我国,“神童”一再出现,也一再“被伤”。过去看过一项统计,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出现的一批“神童”,后来在专业领域和个人发展方面,均表现平平。虽然情况不至于像魏永康这样极端,也好不到太多。原因在于,天赋异常出色的人总是凤毛麟角,不少神童只是在早起展现了一些特殊的才华好兴趣,被引导着走上一条“神童”的道路,但是揠苗助长,效果不佳。
个人以为,为了避免“伤仲永”,家长首先要端正心态,不要先做“神童梦”。一旦发现孩子展现出异常天赋,要因势利导,既注意保护孩子的兴趣,鼓励他的兴趣,又注意教育的平衡性。教育的目的,首先是为了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个人,之后,才是培养出专门领域的人才。其次,在学校教育的方面,录取单位是否也要注意一些导向性,在录取时,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全面素质,而不是因为抓住一个“神童”而沾沾自喜。一个孩子,其发育、学习和成长都有一定的规律性,很多情况下,还是尊重这些规律性为好。
若是问我自己是否希望教授出一个“神童”学生?诚实的回答是不希望。我希望每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享受应有的快乐,而不是接受太多的压力。我不希望我的学生还没有攀上顶峰,就已经错过了一路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