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365:你会有个“间隔年”吗?——北大日记(283)
标签:
365教育间隔年 |
分类: 教师生涯 |
今天看到“间隔年”这个词汇,深思了一下其中的含义及在我国的可行性。
“间隔年”在发达国家非常流行, “间隔年”,英文中叫 Gap Year,是西方的一种叫法。“间隔年”的大概意思是青年在升学或者毕业之后、工作之前,并不急于盲目踏入社会,而是停顿下来,做一次长期的远距离旅行(通常是一年),用一段时间放下脚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在这一段时间里,可以去游学、当义工,或者只是休息去思考自己的人生,它不同于短期的近距离旅行又不完全等同工作旅行。间隔的意思是停顿,是用一种轻松的状态长期融入当地的生活。这时候的间隔年可以帮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进一步了解自己,体验生活。间隔年是以一种“间隔”当前社会生活的方式,达到更好地融入当前社会的目的。
个人以为,“间隔年”对于我们不少大学生是非常有益的。我们的学生从小学、中学再到大学,一路在学习的道路上狂奔猛跑,基本上没有停下脚步静心思考的时间。这一年的“间隔年”对于学生认识自我,开拓视野和心智成熟应该是大有助益的。
但是,我也担心“间隔年”真正实行起来可能会遇到的困难。首先,学生把什么时间作为间隔年。本科大四毕业之后,不少学生马上面临着保研和考研,这些时间节点都不容错过。硕士、博士毕业之后找工作马上被提上日程。你这边去度“间隔年”,招聘单位时间不等人。年长一岁,在就业市场上似乎就有了劣势。其次,在经济上,一些学生的家庭似乎也没有足够的开支来支持学生度过这一年。当然,学生可以申请一些项目资助,但是这也不是很容易。
也许,最主要的关键问题在于,这一年,学生是闲着了,而这“闲着”又看不出什么立竿见影的成果,说起来也不太被人理解。
尽管实行起来有困难,但是,对于真正能够度过一个“间隔年”的学生,我还是相信他或者她必有收获。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