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365:哲学的困境——北大日记(278)

标签:
365教育哲学 |
分类: 教师生涯 |
今天在学校餐厅吃饭,无意间坐在显然是两位哲学系老师的旁边,一位是我们学校的,一位是另外一所“985”大学的。两人的谈话时不时地传到我的耳朵中。
先是说到招生方面。我校的哲学系招生部分是通过夏令营的方式,提前锁定一些优秀学生。另外一所大学的哲学系则是通过自主招生的方式。但是我校招进来学习哲学的学生到大二可以转系,而另外一所大学通过自主招生招进来的学生则不可以转系。
然后说到学习问题。另外一所大学的老师不无失望地说,每年哲学系都有极为个别的学生在学习中出现抑郁症的情况,导致学习无法进行。我校这边呢,是学生到了大二就希望转系,转到其他非哲学的专业去学习。显然对于学习哲学的兴趣不大。他们分析这种情况主要和就业有关,学习哲学的学生在就业选择方面——如果不是做研究,可能会比较狭窄。其中一位老师提到,一般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学生,他都建议他们读到硕士就毕业,因为家里还指望着年轻人工作赚钱报答父母。他还说:“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学生,比较适合长期钻研哲学。但是这样的学生又对哲学不感兴趣。”
最后说到师资问题。两位老师都认为当下在师资方面“崇洋”的风气很盛。不少课程,国内的老师有讲的不错,但是似乎没有个外国留学的人来讲,或者没有外国教师来讲,在层级上就低了不少。
北大哲学系这位老师说,他自己和其他老师讲课,前来听课的学生不算少,很踊跃。但是,最后以哲学学位毕业的学生寥寥无几。这是最令人失望的地方。
谈到未来的教育改革,要给学生(包括本科生)更大的自主选择专业的自由,但是这样一来,学习哲学的学生就更少了。两人不由得感叹唏嘘。
我自己的专业一级学科是经济学,二级学科是金融学。这些年来金融学是大热门,报考的学生很多,因此对于以上两位哲学系老师的苦衷没有切身体会。但是我想,哲学是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部分,所谓文史哲。哲学涉及到世界观和方法论很多非常基本的问题。仰望星空,脚踏大地,古往今来,中外哲学家的思想智慧照亮了漫漫长夜,给予各个学科的研究者以启迪。在中国未来的发展中,我们绝不能说就不需要哲学家了。但是,对于哲学教育途径的探索、对于哲学人才的培养模式式的创新则需要再次出发,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