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燕园木槿花胡坚
燕园木槿花胡坚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3,050
  • 关注人气:1,70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91@365:对文理并重的一些思考——北大日记(277)

(2016-03-31 21:39:11)
标签:

365

教育

高等教育

文理科

分类: 教师生涯

文科和理科,是高等教育中的两个完全不同的部分,很多时候是泾渭分明的。文科集中于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研究。理科(包括工科)集中于自然科学的研究。现在的高中生,在上高中的时候,为了适应高考的需要,一般都分了文科班和理科班。以集中精力于自己比较喜欢也比较擅长的学科上。这种做法已经成为惯例。

回想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我们上中学的时候,尽管当时的大环境对于学习并不理想,但是我上学的北大附中对于学生的学习抓的很紧,尽管那时也没有未来上大学的预期。在我的印象中,北大附中对于文理科是同样重视的。我们的课程有很大分量的语文、历史、外语,也有势均力敌的数理化,还有一些类似于生物学的课程,当时叫“农业基础”。

学校每门课程都配备了非常好的老师。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一些北大的老师被错误地“下放”到北大附中教中学生,这种对于老师的不公却成为我们的“福气”,老师们“大材小用”,我们却“因祸得福”。比如,我们高中的语文老师杨鹤松(北大中文系袁行霈教授的夫人)原来是北大中文系的老师,我们初中的数学老师叶杭生也是北大数学系的老师,还有很多,不一一赘述。这些老师都以极大的热情和耐心来教授学生。自然,老师们从来没有说过,某一门课程不重要啊,你要是不喜欢就别学了。每个老师总是很大努力去激发学生学习这门功课的兴趣和热情。

作为一名学生,自然是会偏科的。比如我自己,非常喜欢语文、历史和外语。对于数理化感觉一般。但是,由于老师引导得当,我对于数学、物理和化学也逐渐产生了兴趣,学的不算最得心应手,但是也差强人意。有时真的是感觉,老师那么用心,自己如果不努力学习,似乎对不起老师。这样全面铺开的学习,我感觉最大的好处,就是使得学生视野比较开阔,兴趣也比较广泛。即使热爱文科,也不厌恶理科。

因为高中时打下的数理化基础,我后来在高考中数学考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之后学习经济学,需要学习高等数学时,也没有感觉太吃力。而且一直到现在,我也对于自然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我觉得这都得益于我的中学学习经历。

现在的学生,比较早的就把自己文理科的兴趣方向定下来,似乎也有一定的好处。但是,中学时期文理并重的学习是否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更有利呢?还是值得探讨。

(下面的照片是在北大校园拍摄的,根据指路牌:文科:向右转;理科:向前行。)

91@365:对文理并重的一些思考——北大日记(27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