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365:有些坏事最后可能是——好事!——北大日记(254)

标签:
365教育挫折教育 |
分类: 大千世界 |
昨晚读“新东方集团”的创始人俞敏洪先生的回忆文章《我是北大二流毕业生》,谈到一些往事。其中不乏令人回味和深思的地方。
俞敏洪先生谈到,在他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可以被视为“坏事”的情况。比如说,第一,他从小学到高中学习成绩从来没有进过班级的前20名。他背诵课文的速度很慢。第二,他进入北大之后到离开北大的11年时间里,一直都挺自卑的。第三,毕业分配时,因为是国家包分配,班上学习好的同学都被分配到外交部、新华社那样的好单位,他则被留在北大担任教授公共英语的老师,因为当时此类人才奇缺。
这些表面上看起来的“坏事”其实都有好的一面。首先,背诵课文的速度慢,但是忘记的也慢,到期末考试的时候,他的同学都要重新背诵课文,他则不需要。在记忆学上有一个原理:速度与遗忘成正比。其次,因为自卑,他学习到了两个本领:第一个是察言观色的能力,因为自卑,就较少夸夸其谈,而是更多地观察他人所作所为所思所想,这点后来在人员管理方面被证明非常有用。另外一个就是不把自己看的过高过重的坦然心态,也就是不自傲。被留在北大做教授公共英语的老师,其后果则更为明显,没有这段经历,没有发现大学英语教学的不足,就没有后来的“新东方集团“。
从俞敏洪先生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生际遇跌宕起伏。很多时候,发生在你生活中的事情绝对不都是“好事”。但是如果你秉持一种坦然和乐观的心态,带有一种超然而聪慧的眼光,不灰心丧气,从这些“坏事”中发掘出好的一面,人生的道路可能会走出一片新的天地。
我愿意与大家分享这些故事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