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王小波还活着——北大日记(177)

标签:
时评王小波李银河 |
分类: 大千世界 |

2015年4月11日。是当代著名作家学者文学家王小波先生逝世18周年。王小波英年早逝,令人无限惋惜。如果还活着,他现在应该是63岁的人了。不太敢想象一个老年的王小波会是怎样的一个人,性情会不会有所改变?思想会不会有些变化?写作风格是否还会那样犀利和幽默?有时感到,有些特殊的人英年早逝,是一种悲伤,但也是一种其他方式的安慰:他永远活在那个英姿焕发富有创造力特立独行的姿态中,永远!
但是,如果他还活着,肯定无法想象他永远的爱人李银河老师会写出这样一篇文章《人为什么要远离政治》(李银河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3d53360102vkg9.html)。实事求是地说,开始我看到这篇文章,真不太相信是李银河老师写的。但是揉了揉眼睛,仔细看看,还真是李银河老师写的。这篇文章由其他的人写出,我一点都不诧异,但是由李银河老师写出,我感觉真是诧异。
李银河老师的这个结论是看了电影《不朽的园丁》之后得出的,这个故事是一个理想主义的悲剧结局。李老师的结论是“理想主义者不是那么好当的,要有献身精神。”最后得出人要远离政治的结论。确实,古今中外,理想主义者都不好当,在冰冷无情铜墙铁壁面前被碰的头破血流鸡飞蛋打的事情和人比比皆是。我等俗人,很多时候真是做不到理想主义者那样义无反顾勇敢无畏,但是钦佩之心赞叹之心总是有的。没有理想主义者对于信念的执着坚持和不畏艰险的长途跋涉,人类不可能取得今天的精神和物质领域的各项成就。王小波就是一个典型的理想主义者,不然,他不会在有限的生命中不断书写不断诉说,甚至以自己的英年早逝为代价。理想主义者有时自身的结局可能并不完满,但是他们以自己的行动在人类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就是有些人不仅仅是活着,而且要遵从自己的选择和理想活着。
说回“政治”,这个词真是郑重。也许李银河老师是对天下人心存怜悯,不希望普通人背负这个包袱。但是,“政治”并不是一只敲锣打鼓的春节狮子,张灯结彩地向你舞过来,你想看就看一眼,不想看躲到一边去。“政治”是一张无孔不入的网络,所有的人都被其覆盖;“政治”是森林里一只躲在暗处的猎豹,在你毫无提防的时候向你扑来;“政治”也是大海中汹涌澎湃的海水,在岸边走的人总会被海水打湿鞋子。很多时候,有多少人是自觉自愿卷入政治的漩涡中的?但是最后总发现自己无论如何是躲不开它的。既然躲不开,就要学习和了解,使得自己变得更聪明更智慧一些。
李银河老师说:“政治是政治家的事情,是一个专门的行当。”那也是就是说“政治”是精英阶层的事情,一般人最好躲远点。这话的不可思议性,我不想多说了。大家最好去读1997年10月李银河整理和编辑出版的王小波的杂文随笔全编《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要是秉持这样的观点,最好不要写这本书了——一个只会用笔书写的书生,写什么呀?我从来不认为王小波只是一个文学骑士,他是一个精神世界的唐吉可德,他关心和洞察所有的事情,其中肯定包括政治。
李银河老师还说:“政治是利益攸关的事情,如果在其中没有你的利益,就不必关心。”按照这样的话,只要没有自己的利益在其中,普通人什么也不用关心了。在这个时代,在一片被雾霾笼罩的天空下,一己的利益和他人的利益,没有泾渭分明的界限。很多时候,你漠视他人的利益受到侵害,你自己的利益早晚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律师要为农民工讨薪打不要钱的官司,社会组织要援助遭受家暴的女性,异性恋也为同性恋争取生存和不受歧视的权利,如果秉持李银河老师这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观点,“泼粪大妈”应该尽情泼粪——大家都不要管,反正和我没有利益关系。
在博文的最后,李银河老师在描述了回到安乐窝的种种美好和心安理得之后,不忘加上一笔:“当然,这样做有一个前提:当前的政治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如果出现了希特勒那种情况,另当别论。”问题是,希特勒的出现是平地一声雷昭告天下我来了吗?纳粹法西斯是一种潜移默化得寸进尺的势力,当欧洲各国没有及时关注政治把它扼杀在摇篮里,甚至幻想用事不关己的绥靖政策使之后退,被迫要同它进行你死我活的搏斗时,一切都晚了。
合上王小波的著作《沉默大多数》,掩卷长叹。当年王小波和李银河的结合,不仅有两情相悦的互相欣赏,也有知识和智慧方面的互相砥砺。好的伴侣真是要棋逢对手,人的境界也要不断提升,而不是坠落。从这个角度来说,失去王小波是李银河人生坐标点的丧失,如果她不能够自己时刻回望这个坐标点的话。
难道是因为李银河老师老了?可是老也有不同的老法——俄罗斯大文豪托尔斯泰在晚年对自己进行了最为彻底的反思,放弃了他的广阔的庄园离家出走死在一个小火车站。这是一个令人敬佩的智者的晚年。
知识分子真是各种各样的,有些人活的特别拧巴,总是和自己较劲和各种路见不平的东西较劲;有些人活得特别“豁达”,既不和自己较劲也不和不公平不正义的东西较劲,活出一个“宁静致远”的人生。前者经常一败涂地,后者经常名利双收。但是人们对于前者还是充满了敬意——他们是社会的良知和进步的希望所在。
当然,我希望李银河老师晚年过得幸福——她自己认为心安理得远离政治的那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