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与人之间为何如此缺乏“距离感”(关于中国人的十万个为什么之十九)——北大日记(176)

标签:
时评国民性研究距离感 |
分类: 国民性研究 |
所谓人与人“距离感”,有两重含义,一重含义是身体上的距离,即人与人之间保持一种安全的距离,有专家认为,应该是至少是半米,以保障在公共场合的人身安全。另外一重含义是心理上的距离,既人与人之间要有对于彼此隐私权的尊重,对于个人事务决策权的尊重即相互之间的某种界限。如果我们以这两重含义来观察中国人,就会发现,国人的距离感是严重缺失的。
2015年元旦在上海外滩发生的踩踏事件,是国人身体上距离感缺失的极端案例。虽然事故的发生可以从公共活动安全预警系统不完备方面和大型活动分流工作不到位等方面去找原因,但是国人之间距离感的缺乏是导致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因为在平时国人已经太习惯于人挨人人挤人的环境了,因此不认为这样的环境会导致危险的发生,从而也没有安全防范意识。以下是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的一些镜头:
镜头之一:某超市在某天要举行商品打折促销活动,这天超市还没有开门,门口已经门庭若市人山人海。超市刚一开门,大批人群一拥而上。
镜头之二:“黄金周”著名旅游景点陕西华山,自古华山一条路上,挤满了密密麻麻的人流,有游客从清晨登山意欲观看日出,直到傍晚也没有上去。
镜头之三:某国入境事务处柜台,地上清晰地标出一条黄线,在前面的人没有通过之前,请不要跨越这条黄线——一米线。但是就有国人情不自禁往前靠。
镜头之四:北京地铁十三号线五道口站,上下班高峰期被称为“小宇宙”,换乘车的人群川流不息,摩肩擦踵。
实事求是地说,造成这现象,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的原因。客观的原因就是中国人太多,特别是前往和居住于经济发达的大城市的人太多。而这些大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城市管理体系并足以承受如此多的人口,从而造成大量人群淤积的情况。此外,中国的特定传统习俗,比如说,春节回家过年团聚导致春运火车站机场的拥挤不堪。再有就是节假日“黄金周”的集中外出旅游人流增大,导致旅游景点的密集人群。
比起身体上距离感缺失导致的事故,国人由于心理上“距离感”的缺失从而导致的人际关系恶化更为频繁。俗语说,世界上只有三件事:自己的事,他人的事,上天的事。明智的做法是做好自己的事,不插手他人的事,对上天的事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但是很多国人则是,不做自己的事,插手他人的事,甚至要左右上天的事。比如说,在中国,父母干涉子女的婚恋,子女干涉父母的婚恋都是家常便饭。
再比如,中国影视圈著名导演张艺谋和合作者张伟平之间的恩怨,是人与人之间缺乏距离感的案例。二张在合作的“蜜月期”不仅不签商业合同,张伟平还插手包揽了张艺谋大大小小的私人事务。张艺谋开始有多“松心”,后来就有多“闹心”,开始“大撒把”,后来“大揭秘”。当两人关系破裂之后,张伟平因为掌握了张艺谋太多的隐私,报复起来刀刀见血针针到肉。此时,张艺谋一定悔不当初。
中国人与人之间缺乏心理上的距离感还有一种更加发人深思的情况,有些权高位重的人,身边不乏跟红顶白阿谀奉承之徒。如果当权者没有清醒的头脑,缺乏距离感,和这些人称兄道弟,不分彼此,权钱交易,互有所图,那么这种情况将会导致严重的腐败,最终损害人民和国家的利益。在某些极端案例中,有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千方百计地靠近纠缠开始,以杀人灭口强行切割告终,令人不寒而栗。
对于习惯于人山人海环境的国人来说,对于习惯于亲密无间理念的国人来说,在当下,无论是保持身体上的距离感还是心理上的距离感都有一定的难度。但是,这是中国迈向现代化提高国民素质的必经之路,保持身体上的距离有助于人身安全和公共秩序的维护,保持心理上的距离有助于理性地健康地公私分明地处理人际关系。相比中国成语说的“君子之交淡如水”,我更加偏爱下面这段话:
不管你是多爱一个人,或者是多厌恶一个人,多好奇一个人,多愧疚一个人,你都得和他/她保持一段距离。因为,这是你们之间最好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