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柿子林(那些已经消失了的北大风景之一)——北大日记(173)

标签:
文化北大燕园 |
分类: 家在燕园 |
上个世纪,随着1998年新的北京大学百年纪念大讲堂的修建,原址上的大饭厅被拆除了,四周那一片柿子林也消失了。我真的是上年纪了吧?对于北大每一处旧景致的消失都耿耿于怀,依依不舍。尽管知道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一切的重建,都是为了美好的未来,可就是久久不能释怀。
以往每一年夏季学期快结束时,柿子林就变成了热闹的临时“跳蚤市场”。快毕业的学生把他们不会再用的课本、图书、服装甚至小摆设拿到这来卖。一个个小摊前坐着兴奋的或者安静的出售者,他们不是为了赚钱,只是为了轻装前进,物尽其用,在和这些物品告别时还有些恋恋不舍。而买的学生则慢慢挑捡自己中意的东西,不时发出欣喜的欢呼。。
我经常在这个市场中乱转,不是为了买东西,而是喜欢那种气氛。那种气氛是任何别的市场所没有的,轻松、散淡、漫不经心、天真,有着学生特有的那种稚嫩和认真,还弥漫着淡淡的离愁。
在我的手中,还保留着几样来自柿子林市场的东西。一个淡绿色的塑料小书架,是学生郑颖送的。那天正在那里乱转,发现了这个书架,正在看,郑颖来了,认真地说:“老师,这是我的,你喜欢就就送给你。”和郑颖并不很熟,只是指导过她的本科毕业论文。要给她钱,说什么也不要。至今,看到这个书架,郑颖的大眼睛还在我的眼前闪动。
还有一叠美丽的日本风景明信片,是北大亚非研究所的研究生们送的。他们那时正在把所里日本外宾送的剩余明信片出售,我看图案十分绮丽,就抬头问多少钱。前一个学期,我刚给他们上过研究生“发展经济学”的课。他们笑着说:“送给胡老师,不要钱”。除了我选中的,还多送了好几种。这些学生现在多数已不在校园,可是那天和煦的微风、轻松的笑语和师生间的亲密无间都和明信片一起保留在我身边。
感觉上个世纪80.90年代的师生关系比较单纯,我和我的老师之间,我的学生和我之间,只是因为老师的学识和人品而喜欢和尊重老师,而不看重老师担任什么行政职位。
每年,当柿子林的果实象小灯笼一样挂起的时候,9月10号教师节就来临了。一年中,我特别珍爱这个日子。不只是因为我在这个日子受过奖励,而是因为这一天,我会接到好多学生的电话问候,还会收到卡片和鲜花。1997年,在柿子林旁边的电教大楼中,我的学生给我佩戴上一朵大红花,这一年,我被校学生会和研究生会选为“最受学生爱戴的老师。”在学生们的热烈掌声中,我看到柿子林的果实一下子成熟了,一个个垂挂枝头,又红又艳,象一幅重彩绘制的画卷,在记忆中永不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