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国民性研究孤独 |
分类: 国民性研究 |
羊年春节之前,不少年轻人不敢回家,原因之一是怕父母逼婚。而父母逼婚的一个最说得出口的理由是:“就你一个人,看你老了怎么办?”这个理由很站得住脚,也很具有震慑力:在一般国人的心目中,一个人终老是件很凄惨的事情。
若是说,中国人是爱热闹爱成群结队同时惧怕孤独的一群人,应该没有人能够否认。中小学的小女生们,上个洗手间也要结伴而行。电视上的诸多节目,必定两人对谈,或者三人行,或者众乐乐。在学校和工作单位,最不能够犯的错误是“脱离集体脱离群众”。就算一个人宅在家里,网上也要挂着聊天软件,手机也要响个不停——微信朋友圈里的朋友一直在互动。至于空闲时合家出动,呼朋唤友呼风唤雨,一起吃喝玩乐,更是家常便饭。
这种惧怕孤独的思想意识被社会文化和经济制度进一步强化。大龄未婚的年轻男女们被叫做“剩男剩女”,不仅自己着急,也令家人上火。丧偶的人是鳏夫和寡妇,最好找个人“再走一家”。过去的工作单位一般是不给单身的人分配公家房子的——没有资格。一个人要是在工作中太有自己的想法,会变成“孤家寡人”从而“孤掌难鸣”。就连推崇讲究独自修行的佛教寺庙也充满了乱哄哄的人间烟火——一股股商业气息扑面而来。建国之后“人多力量大,人多好办事”一直是被大力提倡的政策方针,结果,我们有了全世界最多的人口,但是也不得不实施最极致的人口政策——独生子女政策——这一代的孩子们是彻底孤单了,一种很令人担忧的情况。越怕什么最后越有什么。
国人何以如此惧怕孤独?因为孤独的人是不被社会接受的人,从某种程度上是被歧视的人。一个人离群索居,独往独来,特立独行,曲高和寡,绝对被认为是哪个方面出了问题,闹不好离开精神有毛病不远。人们不会想到,一样米养百养人,有些人就是喜欢独处,喜欢安静的生活方式。有多少好热闹的人,就有多少不好热闹的人。有很多人喜欢结婚成家,但是也有人愿意一辈子单身。只要没有危害社会遵守法律,都不应该被歧视,都应该被社会包容,都应该被尊重。把所有的人整齐划一都归入一个群体,恐怕不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
其次,因为惧怕孤独而随大流是一种思想懒惰的结果。随了大流就不需要独立思考了,反正大家都这样,既保险又可靠。所以我们经常看到,骗子非法集资,一骗就是一大群人;宣传吃什么东西养生,家家户户都囤积了一堆;听闻股市赚钱,入市的人蜂拥而至;学习哪个专业能够找到好工作能够赚大钱,这个专业培养的学生绝对会过剩。在这些盲目的从众行为中,不会有人思考消息是真还是假,选择对于自己是合适还是不合适。
第三,国人惧怕孤独有很多情况下也是环境所迫不得已而为之。一位大龄男女要想独身一个阶段,不说父母不答应,身边的七大姑八大姨也不能答应,天天帮着找对象相亲。之前我们提到过去很多单位分配房子,单身的人没有资格被分配到,不少人为此凑合着结了婚。好在现在住房商品化,这个问题不那么明显了。工作单位节日加班,单身的人没有负担,多安排点儿。凡此种种,都令孤独的人孤单的人不自在不舒服。
国人惧怕孤独乐于从众的结果是什么呢?一是在人情关系应酬上花费的时间过多,投入的精力过大。我身边就有这样的熟人,八面玲珑长袖善舞,堪称社交明星,一个晚上要赶三场饭局。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花在这些方面的时间过多,留给自己休息、休闲、读书和思考的时间就少了。二是社会风气不鼓励独立思考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因为他们至少在某个阶段太前卫太独特太不合群。所以在我国金融领域虽然私募基金遍地开花,但是好的项目屈指可数。无他,好的项目一定要有创新的内涵,而这又是必定由创新人才开发的。三是给个人生活带来某种程度的干扰,比如未婚年轻人婚嫁的苦恼。父母关爱子女的婚姻大事,一定是出于好心,但是这种关爱最后成了压力,使得子女对“回家的路”望而却步。
从社会体制上来看,一个比较发达的社会应该使得个人能够依靠社会保障制度和市场经济制度,而不是必须依赖于特定的群体和机构。个人从出生到老去,无论是单身还是成家,都可以自由地有尊严的生存和生活。原始社会刀耕火种时,一个人离开群体绝对无法生存,而现代社会,一个人可以独自成就很多壮举。当然,我绝对不排斥人与人之间自然的自觉的互助互爱,刻意地提倡人去离群索居。而是期待生活在我们这个社会的人,有更多的选择并得到应有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