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二胎政策,那第一个孩子怎么办?----北大日记(136)

(2015-01-25 14:51:15)
标签:

教育

育儿

独生子女

二胎政策

分类: 大千世界

这个题目,似乎在小题大做。第一个孩子怎么办,他们怎么想,重要吗?回答是,很重要。

这些天,一则关于独生子女阻止父母生二胎的新闻被传的沸沸扬扬:武汉一个13岁女孩坚决反对父母生第二个孩子,得知母亲怀孕后,不惜以逃学、自杀、离家出走等手段要挟,结果父母扛不下去了,母亲不得不含泪去医院流产打掉这第二个孩子。新闻传出之后,舆论众口一词:这个孩子被宠坏了,家教缺乏,不懂分享,不懂关爱,太“独”了。看看吧,这就是独生子女政策的弊端啊!

在纷纷议论之中,我很少见到从这个女孩子角度出发的辩词。当然,也无法听到这个女孩子(小妹妹)是怎么想的。在我国当下的辩论之中,经常有一方是缺位的,是没有声音的,而这一方通常是弱者。严格地说,这种辩论有强词夺理之嫌。如果我们站在这个女孩的角度考虑一下问题,可能想法会不一样(必须说明,我绝对不赞成她的任何过激行为。I hate this word!)。

根据推测,这个女孩的父母生她时应该正是身强力壮之年,到现在她13岁,父母也应该接近40岁了,正是女性生育能力即将丧失或者减弱之年。很多想生二胎的适龄父母就是想赶这趟“末班车”再生一个孩子——因为已经看到一个孩子对于自己未来生活的不利影响,想多要一个孩子。这个小女孩自出生以来一直享受着父母(包括祖父母外祖父母)独一无二的关爱,她已经习惯了这种关爱,一直以来,父母也没有告诉她将有人会与她分享这种关爱。她是一个小孩子,小孩子最恐惧的是安全感和爱的丧失。现在忽然要有这样一个与她共同分享父母关爱的小弟弟或者小妹妹出现,从情感方面她是难以接受的。父母想多生一个孩子,应该事先告知她并与她沟通。有人会说,用得着这么小题大做吗?这是父母的决定,与她有什么关系?这就是典型的中国人对孩子的爱——嘴里喊着心肝宝贝,心里并没有对她作为一个“人”的尊重,在家庭重大事务的决策上,并不考虑她的感受和意见。国外专门有给父母的心理辅导教科书,告诉父母在第二个孩子要诞生时,如何做第一个孩子的“思想工作”,包括什么时候告诉她,如何告诉她这个消息。

应该承认,希望自己是父母唯一的孩子、唯一的关爱对象,是很多孩子都自然期待的。我们小时候尽管有兄弟姐妹一起玩,但是最羡慕的是那个年代凤毛麟角的独生子女——他们得到了父母的全力照顾。

其次,这个女孩周围的小朋友同学应该大多数独生子女 ,但不是每个小朋友和同学的父母都会选择再生一个孩子。据我所知,我的很多学生是适龄父母,但是都不想再生第二胎,因为成本太高,付出的精力太大。如果这个女孩周围的很多小朋友同学的父母没有生第二胎,她也许/可能会受到周遭异样的眼光和嘲笑。有人又会说了,管得着吗?笑就笑吧!但是,对于一个13岁的小女孩来说,他人的嘲笑是比天还大的事情,她敏感而脆弱的心是受不了的。而这嘲笑又是父母给她带来的。

还有,这个女孩正处在13岁的年龄,是典型的青春期逆反期的年龄。说青春期是一场病一点儿也不过分。这个年龄的女孩子敏感、多疑,脆弱甚至自闭和自我怀疑,这个年龄的男孩子叛逆、反抗甚至无法无天,这个年龄的孩子专门和父母作对。这是一个人成长中最为烦恼的时期:童年的天真烂漫无忧无虑正在消失,人生的各种烦恼和残酷纷至沓来。我们谁没有经历过?此时,他们格外需要父母和老师的心理关注,而且还要讲究方式方法。而此时,这个女孩子的父母带给她的消息无异于使她原本就疑虑重重“危机四伏”的人生,轰然响起一颗炸弹,她的本能反应是抗拒。

这个案例提醒我们,我们出台的“二胎”政策,似乎什么都考虑到了:经济能力(包括政府和家庭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托儿所学校和医院)和未来的养老措施(养老金的改革),但是,我们唯独没有想到该如何对待那第一个孩子。这个女孩子的父母和其他人的自然推论是:这第一个孩子自然/必然接受这第二个孩子;没有她/他什么事儿,反正我都抚养的起;习惯了就好,你要学会分享爱。但是,她需要有人提前告诉她辅导她,而不是把一个既成事实推到她眼前。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不是太矫情啦?确实,有点矫情。但是,这第一个孩子(00后)10年之后就是社会的公民和栋梁之才,我们需要对他们认真一点和细致一点,不要把他们当成可有可无的存在。

尽管我国的GDP去年已经上60.3万亿元,但是我们还是说自己是发展中国家。确实,存在差距。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之一在于,在对待人的问题上,人家矫情细致,我们粗枝大叶

二胎政策,那第一个孩子怎么办?----北大日记(13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