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率波,包括了物质波、光波等。指空间中某点某时刻可能出现的几率。也就是说,量子力学认为物质没有确定的位置,光子、电子通过小孔后,出现在哪里都有可以。
一、玻恩的物质波统计性解释
对于明纹,若从光的波动性角度看,意味着光的强度大,而光强度与振幅的二次方成正比,若从粒子性出发,意味着那里的光子数多,即光子在该处出现的数密度大dN/dV。因此,振幅的二次方反映了光子的概率。
同样,对于电子衍射,凡是胶片感光的地方,意味着即电子在该处出现的电子数密度dN/dV大;从波动性看,意味着该处物质波强度大,即振幅函数http://s11/middle/6aaa6de9t98ffa6d9fdaa&690
在此,我们让比例式中出现电子的总数N,显然是合乎道理的,因为到达该处的电子具体数目dN应与总数N成正比,这样,就得到
http://s15/middle/6aaa6de9t98ff96eef84e&690
这就显示http://s12/middle/6aaa6de9t98ff9a7bab3b&690所表述的,乃是在任意时刻,在单位体积内出现的粒子的概率,或者说它是粒子在空间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这就是玻恩对物质波所作的统计性解释。
所谓物质的波性,也不再是经典概念下的波,而是指波动性中最本质的‘相干叠加性’,把微观粒子的波动性和粒子性统一起来,也就只能是把微观粒子的颗粒性,与波的相干叠加性统一起来,这就是玻恩概率波的实质内容,原来物质波并不像经典波那样代表什么实在的物理量的波动,只不过是能体现粒子性的空间概率分布的概率波而已,这就是目前为多数人所接受的对波性和粒子性相统一的一种理解。玻恩为此获得诺贝尔奖。
二、玻恩的物质波统计性解释的错误:
(一)伯恩把光强当作波动性的体现了
伯恩认为粒子性和波动性的统一,就是:光强(光振动)和光子数的统一。
我们知道,光强代表光子数《光强=光子数》,《光强是粒子性的体现,与波动无关》,而《光强=光振动》所以,《光振动量=光强=光子数》,也就是说光强和光振动,都是粒子性的体现。
所以,伯恩所说的波动性和粒子性的统一,其实就是粒子性和粒子性的统一。这样的解释获得诺贝尔奖,我感觉也很不可思议。
(二)伯恩认为相干叠加性是波动的本质
这一点也错了,相干叠加性,也是粒子性的体现,与波动无关。详细见《干涉不是波动独有的特征,干涉是粒子性的体现。》。
这样说来,伯恩的波动性和粒子性的统一,仍然是指粒子性和粒子性的统一。
(三)伯恩认为:认为衍射光不遵从经典的轨道力学
这一点也是错误的。这一点与不确定关系类似。
我们在《泊松亮斑——是折射形成的》《衍射光的偏折方向——上帝没有在掷骰子》《衍射光的偏折程度,与距离和质量有关。——上帝没有掷骰子》都讲过:衍射现象是里的作用,衍射现象遵循轨道力学。
三、玻恩的自相矛盾
(一)玻恩认为:振幅是粒子性的体现
“ 振幅函数也就反映了电子在该处单位体积内出现的电子数”,振幅函数反映电子数多少,振幅函数体现的是粒子性,振幅函数是粒子性的体现。
但是,他一方面说:振幅反映某处的电子数 ,一边把振幅看作波动性的表现,自相矛盾。
(二)公式反映:振幅是粒子性的体现
http://s15/middle/6aaa6de9t98ff96eef84e&690
看这个公式,可以看出:http://s12/middle/6aaa6de9t98ff9a7bab3b&690只与光子数有关,与波动无关。
虽然这个公式进一步说明:http://s12/middle/6aaa6de9t98ff9a7bab3b&690只与粒子数有关,是粒子性的体现。但是,伯恩仍然 把振幅看作波动性的表现。这就是自相矛盾。
四、玻恩否定物质的波动性,没有波函数的存在
伯恩认为:“物质波并不像经典波那样代表什么实在的物理量的波动,只不过是能体现粒子性的空间概率分布的概率波而已。”
这句话意思是:电子、光子的波动不是真的波动,而是假的。电子、光子并没有波动。电子、光子的波动,并不是指运动方式——波形运动,也不是物质(光子、电子、质子)在空间分布呈现波形,而只是物质(光子、电子、质子)在空间分布概率统计图呈现波形,所以称之为:概率波。
总之,伯恩认为:光子、电子没有波动。
光的传播方式只有两种:直线传播和波动。没有波动,光就是在直线传播。 直线传播的光是没有波长的。见(图1)
http://s10/middle/6aaa6de9tbb4895639669&690
(图1)光没有振幅,就没有波函数。量子力学就是错误的。
没有波长,也就不应该有波长公式,也就不应该有波谱,也就没有波动论。杨氏确立的波动论就此瓦解。也就不应该有(图2)和(图3)所示的现象存在。
也可以这样说,这个解释是否定物质的波动性的解释。
五、如果波动的最本质特征是:相干叠加性,伯恩就彻底否定了光的波动性。
玻恩的解释:把微观粒子的波动性和粒子性统一起来,也就只能是把微观粒子的颗粒性,与波的相干叠加性统一起来,这就是玻恩概率波的实质内容,
伯恩认为,波动性的本质是:相干叠加性。可是,《光,没有干涉现象》,即:光没有相干叠加性。这样,伯恩的解释就等于彻底否定了光的波动性。
而我认为,相干叠加性,是粒子性的体现。无论哪种情况,光都不具有波动性。
六、玻恩的误区
伯恩没有搞清楚:光强、光振动、振幅、相干叠加等,都是粒子性的体现,与波动无关。
看上面摘录的那段话,把“强度大”改为“光子数多”,那么,玻恩的解释就变成了:“对于明纹,若从光的波动性角度看,意味着光的光子数多。。。。。。这就是多数人所认同和理解的波动性,也就是说:所谓的光的波动性,实质就是粒子性。
所谓的波动性和粒子性的统一,其实就是粒子性和粒子性的统一。
七、子弹在波动,与玻恩的物质波解释相违背
伯恩认为物质,包括光子、电子、子弹等并不是真的在波动,而是假的。物质波只不过是体现粒子性的概率波而已,与真的波动——波形运动无关。
人们一边认可伯恩的解释,一边否定伯恩的解释。具体事例如下:
(1)通常说的光线,就是指光波的波线,如(图2)
http://s8/middle/6aaa6de9t98ff930aaec7&690 (图2)
(2)“实际的光波如(图3)所示,它是由一个个波列构成······一个光子每发一次光,只能发出一段长度有限,频率一定和振动方向一定的光波
http://s1/middle/6aaa6de9t98ff8f858da0&690 (图3)
(3)根据德布罗意公式,质量m=0.01kg,速率为300米/秒的子弹,波长为:2.21x10-34m。实物粒子在运动中的波动性,也只有在原子尺度的微观领域才能在实验中观察到。
以上说法全部是认为光子、子弹真的在波动。不知道怎么推导出来的。以上说法全部是错误的。
子弹真的在波动?
还蒙人:在原子尺度上可以观察到子弹在波动。有谁观察到过?不过是借口和托词而已。就像老师在碰到学生问一些他也并不理解的波动性的时候,总是托词说:“没有人理解波动性”。
为什么没有人理解呢?因为:它是不可理喻的错误理论。 谁能理解鬼吗?那些顾头不顾腚的说法,经不起推敲,波动理论就是如此。 你只要试着去理解它,就会发现:它破绽百出。
八,波动理论之间互相矛盾,这就是伪科学的表现
波动论不但与能量守恒定律相矛盾,波动论之间也互相矛盾。
惠更斯认为波没有波动;伯恩认为光、电子都没有波动。
杨氏、德布罗意认为光、电子在波动。
九、概率波理论的正确与错误
概率波就是伯恩对于杨氏所画的波形图的分析结论,伯恩认为:杨氏所画的光波的波形图——光强分布图,与波动无关,不是指光在波动,是对粒子的分布概率的统计图。通过我们的分析,我们看出:伯恩认为光波(物质波)没有波动是对的。波的传播没有波动就是直线传播。他认为光强是波动性的体现是错误的,他认为:光波遵循概率理论也是错误的,而是遵循轨道力学。光波与的波形图就是对屏幕上的光强(光子数)的分布的描述,是屏幕上光子数多少的统计图。这个统计图与波动无关,与粒子数量有关。但是,它不是概率波。
所以,什么叫概率波呢?定义为:光波不是指光在波动,而是指光子数(物质微粒)的波形统计图。简单来说:概率波,就是被画成波形的“粒子数量统计图”。 与波、波动无关,与空间位置的粒子数量有关,也就是与粒子性有关,所以,应该把波字去掉。概率波是粒子概率分布统计图,是一个统计图,以后就叫概率统计图。其本质一目了然。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看到:所谓的物质波,就是一个‘粒子数统计图’。因为把粒子数统计图画成波形,就说粒子具有波动性,这也太搞笑了吧。
十、波动论是物理学的最大泥潭和最大障碍
玻恩的概率密度,就是指光子、电子(物质)的分布情况。对于电子来说,电子在空间的分布有一定密度,那是常理,电子就和黄豆一样,黄豆在某个地方数目多,密度就大。
物质具有微粒性和直线传播(相干叠加性)的特性,本来不是难以理解和解释的,但是,由于波动性的确立,把相干叠加性成为波动性的特征,使量子世界变得扑朔迷离。物质的波动性像一块巨石横亘在通往量子世界的道路上,使科学的坦途,变得崎岖和难以翻越。
由于波动性的确立,要使物质变成波,或者要衍射、干涉现象现象服从波动性,那自然是十分困难的。既然困难,解释出来的人自然就要获大奖。没有波动性的存在,玻恩的解释是不会获奖的。
这一切,都是‘物质具有波动性’这个错误结论导致的,一个错误的理论,会成为一片沼泽,让人们陷入泥潭,彷徨、迷惑、百思不得其解。错误的理论,必须彻底清除,否则,就会阻碍科学的发展。
摘自《揭開能量的神秘面紗》 李青梅著
作者声明:任何国家、单位、个人,不得抄袭和翻印本书中观点、文字及图片,如需少量引用,须注明出处。用作教科书等商业用途及其它,须经作者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