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黄山二中    胡青春)

(2010-12-16 15:10:31)
标签:

杂谈

分类: 中学语文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观摩“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一点感受

                                  黄山二中    胡青春

    12月9日,我有幸到马鞍山七中观摩了“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分别欣赏了马鞍山七中郭岚岚老师和当涂县新博初中陶乃军老师执教的《杨修之死》一课。两位老师在课上均展示了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语言准确凝练,板书简洁明了;问题设计富有启发性、层次性,过渡自然无痕;多媒体辅助轻车熟路,课堂驾驭游刃有余等等,确实让我受益匪浅。

    两堂课遵循同一教学文本,但“同中存异”“异中有同”,教师对文本进行个性解读,形成对相同文本的个性教学设计,形成“殊途同归”的课堂教学程序,使我对“同课异构”有了更感性的认识。

    根据听课记录,我绘制了以下表格来进行比较:

 

教师

“异构”情况

导入新课

作者作

品介绍

梳理情节

分析人物性格

拓展延伸

作业布置

郭老师

回忆曹操的诗篇《观沧海》,问:曹操是怎样的人?罗贯中笔下的曹操又是怎样的人?

1、以寻找“杨修之死的直接原因‘鸡肋事件’”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梳理故事情节。

2、结合具体语段分析人物性格,了解人物刻画方法。

3、思考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得出结论:性格决定命运。)

4、(教师板书“主要事件”和“人物性格特点”。)

探讨:

1、曹操该长什么样?(多媒体展示影视形象)

2、听歌曲《曹操》。

3、学生自由说说: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

4、展示“鲁迅等名人对曹操的评价。”

 

 

 

以《我所认识的曹操》为题写一篇文章。

陶老师

 明确课题,直接导入

简介

教师提问:文中写了哪些事件?请学生概述“主要事件” 及“曹操的反应”,教师板书。

探讨:

1、杨修是一个怎样的人?

2、杨修该不该死?

3、 曹操是怎样一个人?

(1)你心中的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

(2)百姓心中的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多媒体展示影视形象)

(3)鲁迅是怎样评价曹操的?

(4)我怎样评价曹操的?

 

 

 

课外阅读《三国演义》,进一步了解曹操。

 

 

 

 

 

 

 

 

 

 

 

 

 

 

 

 

 

 

 

 

 

 

 

 

 

 

 

 

    从表中可以看出,两位老师确定的教学重难点都是:梳理故事情节,多角度分析人物性格特征,探究杨修死因;都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思考,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但在教学设计上也明显存在“异构”之处:

1、导入新课的方法有间接与直接之分。

2、作者及其作品介绍环节或有或略。

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有异:

4、作业内容有所不同。

    郭老师在寻找切入点梳理情节的同时,结合具体语段分析人物性格,探讨杨修死因,且得出“性格决定命运”的结论。而陶老师是按叙事顺序梳理情节,然后着力对人物性格进行细致分析,探讨“杨修是否该杀”。

    在探讨“曹操是怎样一个人”这一环节时,郭老师是让学生在看人物图片、听歌曲的基础上表述观点和看法,最后以“名人的评价”进行补充;而陶老师是先让学生谈人物,再展示百姓、名人、教师自己对人物的评价。

    在作业布置上:课外阅读的目标一致,但作业内容不同。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是“同课异构”的旁听者,其实也是活动的参与者,在听课的同时,我也在“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教学流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方面与授课者进行思维的碰撞,在不断思考、打磨、顿悟和完善中,形成个性的“异构”预设,从而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假如我再上《杨修之死》一课,我会在两位老师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将“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完整复述故事)、学习刻画人物方法、展示阅读体验”列入本课教学重难点,并做以下细节处理:

1、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课前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并赏析这首歌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让学生讲曹操的故事,把学生带入三国的世界、曹操的世界,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

2、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感知课文

     九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杨修之死》的故事情节比较简单,我会让学生在了解“主要事件的”基础上,复述完整的故事情节(同桌互述,择优全班复述),合作交流后请学生板书“主要事件”,使学生对故事情节有整体的感知,对写作思路有更清晰的了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述能力。

3、品析人物性格,指导学习方法

(1)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

     教学需“授之以鱼”,更重要的还是“授之以渔”。结合文本或多角度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固然重要,也许培养学生懂得“如何去刻画人物”的能力才是重中之重。郭老师在“分析人物性格”环节指导学生对语言进行了少许的品味,但力度不够,方法指导欠缺。我想,在语言品味、刻画人物方法等方面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

(2)探究杨修死因,畅谈阅读感悟

    分析理解杨修之死因是重点,理解杨修之死之深层原因是难点,这毋庸置疑,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应该有所体现。尽管郭老师在学生了解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后,得出“性格决定命运”的结论,但学生的内心阅读体验没有得到充分的反映。我想,此环节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畅谈“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使学生在情感价值观方面有所收获。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鞍山之行使我深刻认识到,设计再好的教案也唯有在实践中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同课异构”教学研讨可以让教师有机会领略到其他教师的课堂教学风采,使教师思想观点在融合与碰撞中,借鉴启迪,共享资源,提高科研能力,促进自身专业成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