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限时征文:过年回家的酸甜苦辣

标签:
140限时征文新浪博客征文十二期题目过年回家 |
过年回家的酸甜苦辣
不知道从哪一年开始,我不再喜欢过年。年仿佛只是一个符号,或者只是一个传统节日而已,没有欣喜,有的只是恐慌和不安。
大约20多年前,我是格外喜欢过年的,天天盼着过年,不仅仅是过年有新衣服有好吃的,更多的是那种氛围和喜庆。
那时候,一到腊月,在外的人不管多忙,不管做多大的官有多忙的生意,都会纷纷启程回老家准备过年,趁机走亲访友,一起叙旧。村子里,大人们围着场子,看小孩子们玩耍,三五成群,谈笑风生。卖爆竹的、卖气球的、卖糖稀的、杀猪的、卖爆米花的……都在这个时候来村里挣点小钱了,吆喝声四起,朴素的小村庄到处都弥漫着喜气洋洋的过年气息。
然而,从那以后,我似乎对于年,渐渐没有了感觉,渐渐多了别样的滋味,酸甜苦辣,说不出来的一种感觉。随着人们经济意识的觉醒,人们都外出打工。常年在异地奔波。一到冬天,偌大的一个村子,空空荡荡,唯有老人和孩子。甚至连孩子也很少,很多孩子甚至被父母带到外地去了。村庄变得异常安静。越来越安静的村庄,让人忧伤。即便过年,这种安静,似乎依然无法有大的改变。
村庄变了,没有了低矮的茅草房了,多年之前流行的瓦房,如今算是低矮落后的了。四处起来的楼房,改变了曾经村庄的格局。乡亲们,多年的在外劳碌,经济收入颇有改观。有很多人,都开着车子回家过年。那种感觉,像极了衣锦还乡。然而,脱离村庄太久,人们之间联系太少,见个面,打个招呼,都没有了那些年的味道,显得异常生分和客气。互相攀比和炫富,让乡情变得有了更多的酸味。
唯一回家过年,最大的牵挂,最让人高兴,倍感甜蜜的,应该是老人了。老人比年轻人更盼着过年,因为唯有过年,才是一家人团圆的日子。在外的孩子才回回家和父母团聚。孙子孙女,也才有机会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几天。对于老人来说,这几天的天伦之乐,是他们最想要的甜。所以,我觉得如年的回家过年,对于年轻人来说,可能是一种负担,对于老人来说,更是一种期盼。
回家过年,苦的是上班人群。特别是在远离家乡上班的人。记得那年,回家,公司不允许请假,我只好到了年三十的那天早上出发,又没有直达的车子,我只有坐汽车中转。早上天不明就出发,到了车站,买不到回家的车票,只好,买到临近城市的,然后到那里再想办法。到了临近县城车站,去我们家乡的车子也刚好就剩最后一班了,还好赶上了,只是车费比平常翻了两番。天下大雪,路还不安全,心有急切。到家都是三十的晚上了。还记得那年。初一,我去本家一个爷爷家拜年,他睡着没有起床,原来,是他的儿子,回家过年,回来的晚了,车在路上不好走,到了大年初一还没有到家。所以心情很不好。想想,回家过年,苦的就是在外上班的人了。过了年,待不了几天,又要想法买票,春运外赶。匆匆忙忙,年就过去了。
回家过年,不知道过的是什么了。仅仅是一个传统而已。早些年的习惯也渐渐淡化了。那些年,年三十之前,都会拿着红纸到年长者或者老教师家里,去让帮写门对子。如今,再也没有人写了,都是买现成的大量印制的那种门对子或者门画了,虽然很美,却少了味道。
过去过年,提前蒸许多馒头枣山包子,如今也不用了,都有现成的馍店,什么样的馍都为你蒸好了,你只需拿着钱或者粮食去换就可以了。过去一到年关,卖炮的,杀猪的,卖糖稀油炸果子,麻叶子,馓子,丸子,等等,很是热闹。空气中,到处漂浮着油炸东西的香味。如今很难闻到了。
不知道是人懒了,还是胃口变了,生活富裕了,对什么也不稀罕了。吃个白馒头,吃上饺子,如今都成了日常伙食,不再是过年的福利了。所以,没有期待了,甚至对于过年穿新衣都没有了兴趣。你说,这回家过年的年味在哪里呢?回家过年,过的到底是什么呢?
过年回家,猛一说很美,细细一品味,酸、甜、苦、辣……
每个人,都去体味自己的滋味吧!好好珍惜,毕竟,这样的滋味,也是过一个少一个啊。
所以,好好感受年吧,我们要赋予年不一样的意义,就把孝敬老人,给老人幸福,当作年的意义吧。
(图片来源网络)
前一篇:情人到底有什么好?
后一篇:奉子成婚被婆婆挖苦有了心结咋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