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你;你也是一切!
张工
在网上看到有这样一个提问:“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幻想,假如人可以进入四维空间的话,那么进入四维空间的人还能称之为是一个完整的人吗?如果不是称为我们日常口中的人的话,那么又该称之为什么?”类似这样的提问很普遍,源自人们对未知的好奇和探索。
显然,提问者并不清楚多维空间在宇宙中真实的组成格局会是如何,以为维度世界就如国土那样彼此被分隔或封闭一体。说说我们的观点,宇宙所有维度空间是重叠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立体的、多次元的,简单地说,一个人当下站在三维物质世界,其实她同时又贯穿于一切维度世界,在三维是物质人;在四维、五维空间就可能是神;在九维就是佛!不过,这里你除了为人外,对其它是一无所知的,因为这时你的灵魂被物质形体所包裹,其它维度部分的灵性均处于被封闭的状态,只有当人死后,你的灵魂层次才有可能获得激活,成为高维度的生命体。这样的理解,表达的就是人是一个缩小的宇宙这样的观点。我们接下来的分析,将通过多种的案例,来强化大家在这方面的认知。
佛教的华严经有一句名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大都的解释指“一”为万物本体;“一切”是指一切现象。如果只是通过字面上的理解,一指整体,说它是本体或事物最终的本质均可,一切现象的总和即一切。本质通常不为人知,人类对本质的认知是通过现象体现出来的。现象是本质的分身,只有通过对更多现象的分析把握才能加深对本质的理解。实际上,即使是这样的理解仍然是片面的,完整的答案直至数千年之后,现代科学出现了量子全息理论之后,华严经的这句名言才算真正受到了人们的中肯。
科学界公认物理学家大卫玻姆是现代全息理论之父。最早的全息一词,出现在激光照片里,是光学应用的描述。运用全息照相术,在显示形象方面有独特优点。它和普通照相术不同,全息照的“像”不是物体的“形象”,而是物体的光波,相当于是物体的本质,即使物体已经不存在了,但只要照明这个记录,就能使原始物体“再现”;更有意义的全息照相术是这样的,如果将一张全息照片剪成四个小块,我们用激光束照射每一小块时,看到的并不是整张照片的四分之一,而是四分之一的整张照片,全息照片中每一小部分反射的都是一个整体,即每个事物都是整体的一部分,都包含有整体的全部信息。将这些原理引申到宇宙的万事万物,由此产生了系统的全息理论。
在佛学理论中有“万法同体”一说,它的意思说世上万物本来就是一体的,这个一体即“一”,其它一切现象都出自“一”的变现,它们内在的关系是无法被切割的。现象是多样甚至千变万化的,不过无论它变成哪一种,其最终本质和“一”都是一致的。就如上述那张全息照片,我们即使把它剪成几百片形状大小不一的碎片,结果每个碎片呈现的仍然是一张整体的照片。
现在我们再回到开始的那个提问,当你站在地球的土地上,显然,你就是你,代表的是你的个体现象,所以形成这样的结果取决于观察者的意识层次,显然观察者停留在三维物质层次。当此刻观察者的层次在九维佛身时,你的佛性就会被激活,她就能洞察到你的佛性,想当年释迦佛陀菩提树下开悟时的情形不就是如此吗?当然,这里还存在这样一种原理,观察者处于高处,浏览低层次是毫无阻碍的,甚至可以看到你的过去、未来并作出预言,反观低层次面向高层次,呈现的就是无形世界了。
这些现象又可以认为,我们所见的个体生命,不仅仅存在于物质世界,其实在宇宙多元层次的世界,都存在一个同样的你,正如有科学家提出的,在宇宙的深处,其实存在有无数的你,只是不为我们所知罢了。从另外一方面讲,我们所能见到的你,仅仅只是个别现象,一个真实的你,应该指向的是你生命的本质,生命的本质就是你上一层次的生命,生命最终的本质就是回归整体,所谓的宇宙全息或万法同体。所以,在你个体生命的背后,蕴藏着由一切生命组合的整体生命,也就是你生命最终的本质。这就是我们要说的“你是你;你也是一切!”鉴于这样的全息理论,内中有一系列的奥秘非常值得我们揭示。
佛经中有“牵一发而动全身”说法,其意就是建立在万物一体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它告诉我们的就是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存在关联性,从来就不存在彼此完全孤立的事件。
量子纠缠一直以来被人们认为存在许多诡异现象,其中的为什么会发生纠缠我们可以通过万物一体的全息理论来进行解释,但内中的超光速现象至今未有确切的说法,有认为数十倍光速的,还有认为数亿倍光速的,究竟是多少呢?其实万物一体内的引力速率和时空世界的层次有关,在物质世界就是光速,超越物质世界的高层次空间,维度越高越快,甚至可以达到光速的十亿倍(挠场波)。
最后还须强调一个过去不曾为人注意的问题,宇宙之中不仅存在多维度世界,并且还分阴阳或天地二界完全颠倒的维度世界,它们是能量对等的存在,由于天界的智慧能力,它能知晓、包容地界的存在,反之,地界却不太认可天界的存在,甚至持否认的观点,一直意图建立自己的独立王国。
2023.11.14日
https://weibo.com/1788806714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