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话说天、人、地三界(上)

(2023-11-06 09:20:54)
标签:

三命说

阴阳

宇宙

一切

分类: 新世纪曙光


               话说天、人、地三界(上)

                               张工


  东西方都有三位一体的说法,如基督教谓上帝本体为一,但又是圣父、圣子(耶稣基督)和圣灵(或称“圣神”)三位。佛教有三身佛说,即法身、报身、应身三种佛身。不过宗教的三位一体和民间传统文化中的生命三位一体说法还是有所不同,民间的三位指天命、人命、地命,属于普遍性生命解说概念,和宗教的创世理论具有密切的关联性,我们所持的生命三位一体理论,采用的便是民间的说法,并由于生命与时空的二极对称原理,又形成了宇宙的三界一体理论。
  三界一体指的即天、人、地三界,其实早在远古文明时期,就有了三界的说法,可以说几乎所有的神话小说描写宇宙的整体框架,用的就是天、人、地三界。不过人们常识中的天地和我们所要阐述的天地恐怕仍存在认知上的差异。百姓的天地通常被局限在物质世界的范畴,也就是她是运用世界观来看待天地的,所谓的天指的是地球外太空包括它内含的某种力量,再远的距离也就是银河系;河外星系等等,实际指向的就是物质世界的边缘;地就简单了,立足的山石、泥土就是天之下的地。形象的说法就是头上是天脚下是地。
  我们今天所说的的天地,前提是必须引入宇宙观概念,是宇宙观之下的天地,在哲学意义上它就是宇宙初始的阴阳二元,并紧随着天地(阴阳)的造作,又产生了一个特殊的世界即人间或物质世界,这就是由二演化为三,天、人、地三界的缘来。不要认为我们的天、人、地三界是在宣传宗教知识,它同样和科学有密切的关联,并且我们接下来的重点就是从科学的角度来理解天、人、地三界,并借此来分辨出世界观和宇宙观并不是同一个概念,世界观的重点是二,主要针对的是对立论;宇宙观的重点是三,主要针对的是层次论。直至我们认真地掌握这套理论,才有可能让宗教与科学减少它们之间的隔阂,形成尽可能多的一致观点或看法。
  长期以来,在人们的常识中,宇宙观和世界观差不多是同一个概念,在某些场合甚至宇宙和世界是同一个意思。阴阳对立论也成为了分析宇宙或世界最基本的观点,包括宗教对此也不是讲解的十分地明晰,可以说这是产生宗教与科学之间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自从我们发现了二元四象理论之后,特别强调了在万事万物之中除了对立属性之外,还存在有一个绝不可忽视的层次属性。对立属性体现的是万物的运动,是维持万物存在(生命)的必备条件;层次属性讲的是事物的本质与形式,体现的是万物运动的方向。世界观主要作用与宇宙中的某一层空间;一旦超越某层空间,涉及到多重世界,就必须运用宇宙观,并采用层次论来观察或解决问题了。
  可以认为,哲学是世界观,宗教是宇宙观,这是二种层次的认识论。世界观运用的是脑瓜子里的聪明知识;宇宙观运用的是灵魂中智慧的灵感。几乎所有人类最杰出的科学家、发明家都经历了从世界观到宇宙观的过程。这就证明当她们科学水平达到巅峰状态后,都成为了宗教型的科学家。
  有了对立和层次二元属性理论,我们再来分析、阐述宇宙的天、人、地三界,就可以打破宗教的局限,尽可能引进科学因素及概念,力求达到宗教与科学观点的尽量一致。在之前,我们先来说说构成宇宙一切的最基本元素或称本体因子究竟是什么?
  尽管有意识、以太、法性、信息、量子等说法,不过最为集中于宗教与科学一致看法的莫过于意识了,佛教有“意识化现一切”的说法;科学现在有“世界只是一个幻想, 宇宙不过是人类意识的投影”一说。此外,心灵通常被认为是一种灵魂意识,“在新物理学的基本结论中,也认为观察者创造现实的境况。身为观察者,我们每一个人共同参与创造我们自己的实相。物理学家正迫于面对并承认宇宙是一个‘心灵’的架构。”物理学家先驱詹姆士·金斯爵士曾写道:“知识之流走向非机械的现实;宇宙开始看起来更像是一个伟大的思想而不是巨大的机器。心灵不再是物质世界的不速之客,而我们倒不如说心灵是物质世界的创造者和统治者。明白这个不容争辩的结果吧,宇宙是非物质的心智,充满灵性。”当我们建立了意识作为本体因子观点之后,那么,就等于认可了宇宙万物都来自于意识,都是整体意识的一部分;同时,万物又相当于是万种不同的意识。这样的理解,实际上就是宗教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观点。


                           2023.11.6日


                        https://weibo.com/178880671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