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张景琦bodybuilding
I前言
II不完全深蹲与完全深蹲对比
先来看几项科学实验:
①加拿大亚伯达大学的研究人员分别计算了全蹲(膝盖弯曲120度)和不完全深蹲(膝盖弯曲105度)健身者的脚裸、膝盖和臀部的NJM值(净关节运动)。这项技术主要用于生物力学研究,NJM值越大,肌肉参与程度越高,肌肉力量和纬度增长的潜力越大。结果显示:进行完全深蹲时膝关节的NJM值比进行不完全深蹲时高出了20%。也就是说,进行全蹲时,肌肉参与程度更好,增长更快!而瑞典的研究人员早在1996年就得出了这一结论。
②在2008年的欧洲运动科学年会上,一份报告指出:当受试者进行12周全蹲后,相比进行不完全深蹲的受试者,他们的力量和肌肉维度得到了非常明显的增长。
③一些关于膝关节安全性的长期研究表明:进行全蹲并不会增加膝盖受伤的几率,也不会对膝盖韧带的稳定性产生负面影响。此外,进行全蹲可以有效缓解杠铃施加在脊柱的压力(数据来源FLEX)。
理论:
①人体为提高运动能力和体质进行运动,柔韧性(关节的活动范围)是衡量运动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拿膝关节来说,用进废退,若一个人膝关节在正常情况下可以获得30-180度活动范围,如果由于种种人为原因而只让他活动50度的范围,时间一长膝关节的可活动范围(柔韧性)就会变差。
②如果通过某些锻炼你的柔韧性越来越差,这种锻炼就是不合理的,没有价值的。不用不练的结果不是更健康,而是更虚弱。
③在康复医学里,对于下肢(特别是膝关节)有损伤的人,在进行恢复训练时,开始都是让膝关节微屈,逐渐过渡到半蹲,即膝盖不过脚尖的深蹲,在这种特例中,膝盖不过脚尖是有道理的,这样可以较好控制下肢运动,不至于失控造成二次损伤。
④对于健康人来说,只要不使用冲击式下蹲或用太大重量练习,没有必要考虑膝盖过不过脚尖。
⑤生活上有很多例子说明膝盖过脚尖是很平常的动作。比如举重运动员的举重要领里就有下蹲要低的要求,而举重运动员髋膝部的损伤要比腰肩肘腕的少得多(王严)。
专家论证:
乔·卡特(世界健美冠军):对于腿部肌肉增长,没什么动作能比得上大重量自由力量深蹲!我通常采用与肩同宽站距,脚尖稍向外,脚后跟垫个杠铃片以便更好刺激股四头肌,我采用金字塔训练法,最重时一组6-8次,我蹲的非常低,在每一次动作顶点稍停顿,完全收缩挤压肌肉。——FLEX杂志访谈
http://ww2/large/6a9e4fedjw1eq82ld9p40j20c8086mxk.jpg
菲尔·希斯(世界健美冠军):我根本不关注这个问题(膝盖过脚尖)。我在进行深蹲时,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脚跟,关注发力和肌肉的收缩。——2013年希斯来京回答我的提问
阿诺德·施瓦辛格(世界健美冠军):进行完全深蹲,当蹲至大腿与地面平行后,继续下蹲,要想全面发展你的肌肉,你必须进行全程训练动作,在每一次深蹲时,就要尽可能往下蹲!——施瓦辛格近期刊载在《FLEX》的文章You Should Know Squat
Arnold's
http://ww2/large/6a9e4fedjw1eq82lnxdmfj20c809egm4.jpg
罗尼·库尔曼(世界健美冠军):如果你想要打造更完美的双腿,那么就卸下你的自负,选择更轻重量进行全蹲!——罗尼·库尔曼《你根本不懂深蹲》
http://ww1/large/6a9e4fedjw1eq82lsqg3lj20c808hdgd.jpg
现实实例: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理解,我进行一个总结:
1.如果你膝盖或下肢完全没损伤,那么进行正确姿势的全蹲,不会伤害你的膝盖,反而可以减轻背部压力,让你的肌肉和力量更快的增长。
2.膝盖有损伤或者下肢有损伤的人,先不要进行全蹲训练,等伤好了再说。
3.柔韧性不好的先练习柔韧性。
4.进行全蹲前,充分热身,我建议先慢跑5分钟,然后做2组轻重量高次数的腿屈伸热身,然后2-3组轻重量每组12-15次的杠铃热身。
5.在身体没有感觉不适的情况下,尽量往下蹲即可,不用关心蹲多深,当然你会发现进行全蹲你的训练重量也许会大幅度降低,但是不要害怕,这带给你的是未来的更加强壮!
6.腿部、臀部和小腿的灵活性非常重要。在训练前和训练中进行动态拉伸,而不要进行静态拉伸(早已说过无数遍,大量实验都表明在训练前、中进行静态拉伸只会对你的肌肉维度与力量造成负面影响,静态拉伸放到训练后)
7.如果是初中学者,最后能找个人保护。动作不熟练的人先用小重量练习动作正确性。
8.以下是全蹲的文字讲解。
http://ww4/large/6a9e4fedjw1eq82lxqbyfj20cy0ei76p.jpg
III自由力量深蹲和史密斯深蹲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自由力量深蹲为主(80%-90%),史密斯深蹲为辅(10-20%)。你也可以先进行几组自由力量深蹲,然后等稳定肌疲劳后进行1-2组史密斯深蹲,最大化的刺激你的肌肉!
IV写在最后
本文可能会和某些人传播的观点大相径庭,欢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