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赋闲人
赋闲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377
  • 关注人气:1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迹简介】沈阳故宫大政殿

(2013-02-28 09:20:29)

 

     大政殿俗称八角殿,始建于1624年(明天启四年,后金天命九年),是清太祖努尔哈赤营建的重要宫殿,是盛京皇宫最庄严最神圣的地方。



http://s3/mw690/6a9c1b43gd6c8770f60f2&690

    大政殿
初称大衙门,1636定名笃恭殿,后改为大政殿。大殿通高约19米,由上至下可以分成殿顶、殿身、殿基三个部分八角重檐攒尖顶大木架结构。 四周八面出廊,各间均为“斧头眼”式隔扇门。它建在高约1.5米的须弥座台基上,绕以雕刻细致的荷花净瓶石栏杆。殿身与殿顶由内外四十根排柱支撑,殿身八面则用红木隔扇门组成,可任意开启,不砌砖石。                            

殿顶最高处是近两米高的五彩琉璃宝顶,由宝瓶、相轮、火焰宝珠等几个主要部分构成,并装饰着浮雕云龙,色彩斑斓,美丽吉祥,是吸收了佛塔塔刹(俗称塔尖)的艺术特色而精心设计的。同样精彩的是,紧贴宝顶下部的八条垂脊上,各立有一个彩色琉璃烧制的蒙古力士,深目高鼻、紧衣小帽,虽然姿态各异,但都好像是在用力牵引绳索加固宝顶,构思巧妙,仪态生动。八条铁链牵引加固宝鼎,象征着四面八方归为一统。大政殿的两层殿顶都用琉璃瓦覆盖,而且是中间黄色、边缘绿色,不像北京宫殿那样全用黄瓦殿顶称之为“黄琉璃瓦加绿剪边”,是沈阳故宫各宫殿屋顶的一大特色。 殿顶琉璃脊的前端,饰有仙人骑凤等行龙脊兽檐下装有彩画斗拱。 

殿前的两根红漆大柱上,雕刻着两条翘首扬爪的蟠柱金龙。金龙蟠柱,既显示了一代帝王的威严,又寓意此为“龙兴”之殿。

 



http://s5/mw690/6a9c1b43gd6c89a48d154&690





大政殿内的陈设,基本上是乾隆时期的面貌。地坪正中是木雕金漆宝座,背后倚着木雕金漆屏风。宝座前面,陈设着熏炉、香亭、鹤式烛台等器物。殿内顶棚中央雕刻着降龙藻井,四周配以木雕垂莲,以及福、禄、寿、喜四字天花和团形梵文。殿内还高悬乾隆、道光等皇帝东巡盛京时题的匾联。

就其建筑而言,大政殿体现了多民族文化的融合。整个大殿从里到外没用一根钉子,全用汉族传统建筑工艺技术。整个结构和内部处理,无不尽显中原建筑之风。殿顶火焰宝珠和蒙古力士的装饰,则流露了浓郁的蒙族色彩。而亭帐式宫殿风貌,又显现出满族古老文化的延续。

大政殿是清初皇帝举行重大典礼和仪式的地方,也曾是天聪年间政王大臣会议之所。诸如皇帝继位、宣布军队出征、颁布重要政令、迎接凯旋将士、举行国宴等,均在此举行。1627年(明天启七年,后金天聪元年),皇太极继位庆典,1636年(明崇祯九年,清崇德元年)皇太极称帝改元庆典,以及后来举行的顺治帝登基大典,都在大政殿举行。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各位皇帝东巡盛京时,多次在大政殿举行庆典和筵宴等活动。至今,大政殿内高悬的“景泰交运”金漆巨匾,就是乾隆皇帝东巡盛京观赏大政殿时所题。

    清朝迁都北京后,大政殿是唯一继续常年使用的旧宫殿。其原因是清代盛京城的官员,还保留着“坐班”和“朝贺”两项在大政殿前举行的仪式。第一项是按照清入关前的规定,每月初五、十五、二十五是“常朝之日”,相关文武官员必须到皇宫殿前排列整齐,经礼部官员点名查验后,“有事早奏、无事退朝”。顺治皇帝进北京以后,虽然皇帝已不住在盛京,但这种制度并末取消。每逢常朝之日,负责管理大政殿的官员要事先将殿内外打扫干净,陪都盛京城内各衙门文武官员清晨就到大政殿前御路两侧,面向大政殿方向按次序排班坐好,至规定时辰,由盛京礼部监礼官按名册对照并记录后,仪式即结束,众人各自散去。因为京师常朝官员们要向皇帝磕头,而盛京只是向宫殿而坐,所以清代典制中称这项礼仪为“坐班”。 

    另一项是在大政殿前举行的朝贺礼。按清朝制度,每逢“三大节”即农历元旦、冬至和万寿节(皇帝、皇太后生日),全国各地的官员都要举行朝贺皇帝的礼仪。其中北京是在故宫太和殿前,外省是在各自的官署衙门内,而盛京城内官员则在大政殿前行礼叩拜,也成为陪都城的一项特殊礼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