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东辉出诊结束后,来我这品茶聊天。两个女人连吃带喝,很快五个小时就过去了,还意犹未尽。
期间聊到了一个话题,当时觉得很新鲜,讲到她在翻译的孙寒《儿童游戏疗法》的一部分课件和简章时看到得内容。她问5岁的儿子:你觉得一个小朋友老玩藏猫猫的游戏是为什么呀?儿子答曰:那个小朋友被他妈妈给弄丢过呗。这个答案让他老公很吃惊,因为跟研究结果是一样的。
我的理解是,儿童总是做同样内容的游戏,一定是带了一定他内心的想法的、或者是美好的回忆、或者就是一些创伤的记忆。孩子何其敏锐,他不会用语言描述他的感受,但是可以很直观的将自己的感受通过过家家的方式演示出来。
两天后就出现了很出乎我的意料的情景。周日中午给小开心洗完澡,要陪小开心睡午觉前,和她玩了一会儿。开心把两本书排在一起,把她的小兔子整理平了放在书上,然后我们有了这样一段对话
开心:妈妈,这是小兔子的床,小兔子可大声的哭了
我:小兔子怎么了?为什么哭呀?
开心:妈妈,一开始小兔子特别高兴,它跟妈妈一起玩来着,妈妈给它唱歌、讲故事、还抱它、拍它睡觉。后来小兔子睡醒了,找不到妈妈了,就可大声的哭了
我:小兔子的妈妈干嘛去了呀?
开心:它妈妈上班去了,上可远可远的地方去了,去英国了(开心有两个大哥哥每次从英国回来都带当地的好吃的给她,她就记住了英国,觉得特远的地方就是英国)
当时我就想到了东辉跟我讲过的一点课件里的内容。小开心描述的正是她在一岁多后的事情,我自己带她到一岁,然后工作多起来,又不方便老跟爷爷奶奶住在一起,又想多陪陪孩子,平时就会晚上把她哄睡后再走,到周五才回回去接她。后来奶奶就告诉我们,第二天早上开心醒来每个房间找妈妈,然后就会哭的很伤心。
那时候孩子小,只会用哭闹来表达她的焦虑,毕竟孩子依恋妈妈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但是毕竟对她来说是形成了创伤,并且一直埋藏在了记忆中,导致很长一段时间内,小开心都有分离焦虑。后来长大一些了,通过每周一、三、五上亲子班,知道妈妈今天晚上送我回奶奶家,明晚上爸爸下班就会来接我回去跟妈妈睡,当习惯和状态稳定了,她的焦虑也慢慢减轻,最后一步一步的到可以下楼送我们离开,并跟我告别。可尽管如此在游戏中还是会体现出一些过去创伤的情景。这使我很期待马上要开展的《儿童游戏疗法》的课程,了解更多孩子行为的意义和如何在游戏中减小和抚平孩子的创伤的方法。让我的孩子和更多的孩子更健康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