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小说欣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岳阳汨罗市二中 湛密昌
一、《外国小说欣赏》教学重点的确立
《外国小说欣赏》作为必选教材,确立其教学重点的标准,主要应该有如下几条:
1、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关于“小说与戏剧”的条款中有6条,湖南省普通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学指导意见
(试用)
将课程标准细化为5条。这应该是我们在处理教材时的根本依据。我在上第一单元的时候,以比较阅读的办法处理两篇小说,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品析、朗读语言来把握小说的深层寓意和艺术特点,都是从上述标准中得到启发。
2、依据小说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和价值
小说《桥边的老人》的题材和主题我们并不陌生,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也十分简单,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在对话中的完成,所以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简单的对话中蕴含的深刻的寓意,也既是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所以对“冰山理论”在小说中的体现的鉴赏理所当然是课堂的重点。而小说《墙上的斑点》最大的特点当然是“意识流”,意识流小说作为一个流派其主要特点和创作手法是什么就成了教学的重点。
3、依据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和课后思考与练习
依据王荣生教授的研究,语文教材里的选文,大体有四种功能类型: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定篇功能的,如编一个“魏晋风度”的单元,选鲁迅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十八则),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其目的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彻底、清晰、明确地地领会”某个方面的内容。例文功能的的选文,其主要特点是知识统帅选文,选文主要起知识的例证作用,例文只用“文”的某个部分或某些点的某些方面。样本功能的选文,其主要作用类“同于样品,熟悉了样品,也就可以理解同类的货色”(叶圣陶语),从形式上看,类似于旁注评点。用件功能的选文主要目的不是让学生去学习这篇文章,而是让学生用这篇文章里的知识去从事一些与该选文或多或少有此相关的语文学习活动。用件类选文大致有“语文知识文”“引起议题文”“提供资料文”三类。《外国小说欣赏》中的选文显然不是定篇、样本和用件性质的,但有点像例文,就是用该篇例文来举证某个问题、某类知识或某种手法。例如《桥边的老人》就是用来证明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和第一人称有限视角的一个例子。同时结合课后练习一(要求学生用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描写老人的内心世界)来看,也是作为例文来编写的。所以《桥边的老人》的教学重点必须放在叙述的角度与人称上。同时可以兼顾“冰山理论”。而《墙上的斑点》的课后练习是“说说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特征”,所以不必要在难于理解的主题和暗示、象征手法上花太多的力气。
4、重点的确立还是要从基础性出发
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按照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必修课的目的是形成共同基础,选修课的目的是要促进多样发展和个性化。但既然选修课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选,而是必选,即使要促进多样发展,也要在注重基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上促进多样发展。所以在处理任何一篇小说的时候,都不能忘记对基本内容的理解。我在处理《桥边的老人》和《墙上的斑点》时,都安排了理解文章内容的专门环节,对《桥边的老人》甚至安排了了解作者海明威的专门环节,就是出于这个考虑。
二、《外国小说欣赏》教学需要处理的几组关系
1、主题与话题。文章的主题和单元的话题到底是不是重点?是都是重点还是只有其中之一是重点?从教材价值论的角度来看,组成教材的选文有“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之分。所谓“原生价值”就是选文原本作为社会阅读的客体而存在的价值,作者创作它是为了传递某种信息,读者阅读它也是为了获得某种信息。而选入教材后,如何传播“某种信息”的价值即“教学价值”。在语文课程里,主要不是学习“原生价值”,而是学习“教学价值”。从这个角度讲,话题毫无疑问是教学重点,而主题则不一定。同时从教材的编排来看,它既不是以文体组文,也不是按按照定篇、样本和用件的功能编排,而是以例文的形式编排,因此话题也是重点。当然,话题是重点并不是说主题就不能适当解读。
2、解读与鉴赏。上必修教材,可以搞点解读;而上选修教材,鉴赏应该是重点。而且从《外国小说欣赏》的题目来看,也应该注重欣赏。欣赏的角度很多,有主题、结构、人物、环境、语言、艺术手法、构思特点等等。但我们要注意几条:一是要在欣赏中点示基本的文学知识;二是要指点小说这种文体的基本欣赏角度与方法,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与审美情趣;三是要突现作品本身显著而独特的“美点”;四是要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五是一定要结合语言点,落实在文本之中,避免架空分析;六是绝不能上成讲读课、讲析课甚至串讲课,要注意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在必修课教学中也是反对的,更遑论还是选修课。
3、精读与泛读。教材每单元编排两篇文章,第一篇是精读,第二篇是泛读。通常的做法一是只上精读,不上泛读;二是精读、泛读逐篇上,应该说这两种做法都是不行的。
我觉得在教材的处理上,可以有以下一些方法:一是把选文作为例文、把话题材料当作用件来处理,就是围绕话题选点赏析,同时以话题知识指导赏析;二是找到适当的角度,将两篇文章进行对比赏析;三是将重点放在精读上,而将泛读当作拓展阅读材料来处理;四是难文要浅教,如《墙上的斑点》很难理解,就不宜纠缠于主题的探讨和暗示、象征手法的解读;五是长文要短教,教材中的文章除了《桥边的老人》《丹柯》《清兵卫与葫芦》《在桥边》《半张纸》《沙之书》《骑桶者》等几篇外,都比较长,如果不长文短教,必定是费时费力不讨好的事。长文短教的方式很多,可以重点完成一两个教学重点,可以重点讲透一两个横截面,如《炮兽》,可以以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为目的,如《桥边的老人》可以上成读写结合课。
4、单一与综合。教材一共是八个单元,每个单元有一个话题。除了第一单元只能讲“叙述”这个单一的话题外,其它单元都有一个综合的问题,比如第二单元讲“场景”,有没有必要讲“叙述”?有必要的话,要如何讲?讲了会不会花的时间过长,这毕竟是高三呀?我的看法是适当的综合可能还是必要的,它有助于对前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加深。但一定要适当,而且要从选文的实际出发。比如《清兵卫与葫芦》中先写清兵卫放弃自己的爱好,再说明原因,可以顺便巩固一下叙述的方法(倒叙)。这篇文章的思想内容具有启发性和警示性,也可以花一点时间探讨一下主题及其现实意义。
三、对执教的《桥边的老人》研讨课的几点期待
我所提供的这堂课,缺点和失误肯定不少;但我试图努力达到以下几点期待:
一是试图体现编写者的意图。这在前面已经论述过,这里不再赘述。二是试图体现选修课的特点。这在“解读与鉴赏”一节里也已经说过。三是试图体现新课改的理念。我觉得新课改的核心不外乎“自主、合作、探究”六个字,“自主”就是要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自己发现文中的美点和特点,自己发现文本中的问题,自己提出阅读过程的难点和疑点,自己思考课练习,自己查找资料解决一些难点、疑点和问题;“合作”就是在“自主”难以完成的情况下,与同学合作,与老师合作,在别人的帮助下使问题得到解决,这种“合作”应该是主动的,双向甚至多向的,“互利共赢”的;“探究”可以是个人的行为,也可是在老师引导下的小组或更大范围内的合作行为,探究的问题要有一点深度、广度和难度。四是试图构建一种教学模式。教学模式也可以说是一种教学设计,一种课型。教学设计的关键是对教材的处理,这在“精读与泛读”一节实际上有所涉及,这里再着重谈一谈。
我觉得处理教材至少有两个观察点:一是看每单元两篇文章之间的关系,二是从单元整体角度观察选文与知识之间的关系。从选文的关系看,可能有互为补充、互相对比、相互吸引、互为支撑、同为佐证等关系,据此可以设计“教读一篇+自读一篇”、“学法点拔+读法实践”、联读互补和比同求异等模式。从单元整体来看,所选文章其是为话题服务的,或者说教材编写者是围绕话题来选例文,据此可以设计“教读+综合”的模式,就是先分别教读两篇文章之后,再从话题的角度进行综合和提炼,突出重点和难点;读写实践的模式,就是先上单元话题,再用所学知识自读课文,最后动笔写作,如按《桥边的老人》课后练习的要求进行改写,等等。根据以上所述,再回过头来观察我所执教的《桥边的老人》的教学模式,首先是典型的“比同求异”式,同时融合了“教读一篇+自读一篇”的模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