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桥边的老人》教案

(2010-08-09 23:00:20)
标签:

桥边的老人

意识流小说

墙上的斑点

海明威

教育

分类: 教学设计

《桥边的老人》教案

汨罗二中  湛密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海明威的有关常识。

2、体会小说语言简练明快和寓意含蓄深远的艺术特色。

3、结合单元知识,体会小说叙述上的特点及作用。

情感目标:

理解作品反对战争、渴望和平和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体会小说语言简练明快和寓意含蓄深远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体会小说叙述上的特点及作用。

教学设想:

以精读带略读,将《墙上的斑点》作为拓展材料,进行比较赏析,从而在比较中掌握意识流小说的特点以及意识流小说在叙述上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    布置预习:

要求学生细读《桥边的老人》、《墙上的斑点》和单元话题——叙述。对于《桥边的老人》,要能找出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环境、主题以作者为表达这个主题所采用的主要艺术方法。对于《墙上的斑点》,要能找出作者围绕“斑点”想到了哪些内容,并进而总结意识流小说的艺术特点或主要手法。对于单元话题,要能搞清楚各有哪些叙述的角度和人称,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叙述的角度和人称有什么关系。

二、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二)            合作交流,理解小说的内容

1、          学生自主介绍作者海明威的有关常识。教师适时补充并小结。

2、          学生按照传统小说的特点,从时间、地点、人物、故事情节、环境、主题等方面理解小说的基本内容。

(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合作、交流、分享的办法,让学生理解小说的基本内容,同时也是对学生预习效果的一种检测。)

(三)            合作探究,欣赏小说的艺术

   1、以小见大的手法:小说写战争题材,表达反对战争、渴望和平和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的大主题,主要是通过桥边的老人与“我”的对话来体现,是小切口、小片段、小视角、小人物表现大主题。(学生不一定能答出这个要点,教师可能要适当的作些点拨。)

   2、对话设计简约而含蓄:作者善于用简明的语句展示情景与形象,叙述客观真实,少用华丽或带有主观色彩的词语,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与直观的故事线索,激发读者丰富的想象。同时,简单的对话后面包含老人博大的爱心与朴素的人性,有着丰富的潜台词。(学生手中有各种各样的助读资料,答出术语或许不难,关键是要引导学生紧扣文本中的语言点作一些合理的分析。)

3、本文在叙述角度和人称方面的特点及作用。

①引导深学生回顾叙述在过来学过的课文中的体现,尝试着给叙述下定义,并尝试着说出若干种叙述的方法。(要引导学生要讲述叙述方法时能结合学过的课文举出实例,这既是一种知识的拓展和检测,也是一种能力的迁移和培养。)

②引导学生指出叙述角度的类型及各自特点,叙述人称的种类及其特点,叙述角度与人称的相互关系。(这个环节主要是检验学生对教材上话题知识的掌握情况。)

③引导学生说出本文在叙述角度与人称上的特点,并交流讨论其作用:增加真实感和亲切感;显示而非讲述,显得客观;                   有限视角给读者以广阔空间。

(四)            对比赏析,走进《墙上的斑点》

 1、从小说的写法上进行比较

  ①与从小说的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方面与《桥边的老人》进行对比。(这个环节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初步感知《墙上的斑点》有别于传统小说,它在时间、地点、人物、情节上都体现出一定的模糊性。)

  ②引导学生就文中的“我”围绕小说的主要情节“墙上的斑点是什么”展开梳理,在文中具体找出“我”都想到了些什么。(这个环节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对小说的基本内容和结构有个大致地了解。)

  ③在上述几个环节下,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说出“意识流”小说的主要特点:自由联想、内心独白、蒙太奇、诗化的语言、有的还有象征、暗示、隐喻等等。(这个环节除了显而易见的手法,教师可适当作点解说,引导学生进行感受。例如,本文的语言很富有的诗意,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让学生随意找出个别段落进行朗读体验。)

   ④引导学生小结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的不同:淡化甚至不关注人物、情节和题材,特别关注人物的精神、意识和心灵。常常采用自由联想与内心独白的手法。

3、从叙述的角度与人称上进行比较

①投影《桥边的老人》的叙述角度与人称及其作用。

②学生对照赏析《墙上的斑点》的叙述用度、人称及其作用。

(关于本文的叙述角度,有关资料上并无定论,学生可能有自己的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就应该鼓励争论,并允许保留自己的观点,不必强求一致。)

(五)            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是采比较阅读的方法,从理解小说的基本内容入手,对小说各自的特点(《桥》的最大特点是“冰山理论”,《墙》的最大特点是“意识流”)进行了一些分析,对单元的话题“叙述”进行了一些分析介绍。

(六)            布置作业:

1、阅读并自学教材中关于“叙述腔调”和“速度控制”部分的内容。

2、请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根据《桥边的老人》的结尾,展开想象,描写“老人”的内心世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