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边的老人》教案
(2010-08-09 23:00:20)
标签:
桥边的老人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海明威教育 |
分类: 教学设计 |
《桥边的老人》教案
汨罗二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海明威的有关常识。
2、体会小说语言简练明快和寓意含蓄深远的艺术特色。
3、结合单元知识,体会小说叙述上的特点及作用。
情感目标:
理解作品反对战争、渴望和平和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体会小说语言简练明快和寓意含蓄深远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体会小说叙述上的特点及作用。
教学设想:
以精读带略读,将《墙上的斑点》作为拓展材料,进行比较赏析,从而在比较中掌握意识流小说的特点以及意识流小说在叙述上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
要求学生细读《桥边的老人》、《墙上的斑点》和单元话题——叙述。对于《桥边的老人》,要能找出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环境、主题以作者为表达这个主题所采用的主要艺术方法。对于《墙上的斑点》,要能找出作者围绕“斑点”想到了哪些内容,并进而总结意识流小说的艺术特点或主要手法。对于单元话题,要能搞清楚各有哪些叙述的角度和人称,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叙述的角度和人称有什么关系。
二、
(一)
(二)
1、
2、
(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合作、交流、分享的办法,让学生理解小说的基本内容,同时也是对学生预习效果的一种检测。)
(三)
3、本文在叙述角度和人称方面的特点及作用。
①引导深学生回顾叙述在过来学过的课文中的体现,尝试着给叙述下定义,并尝试着说出若干种叙述的方法。(要引导学生要讲述叙述方法时能结合学过的课文举出实例,这既是一种知识的拓展和检测,也是一种能力的迁移和培养。)
②引导学生指出叙述角度的类型及各自特点,叙述人称的种类及其特点,叙述角度与人称的相互关系。(这个环节主要是检验学生对教材上话题知识的掌握情况。)
③引导学生说出本文在叙述角度与人称上的特点,并交流讨论其作用:增加真实感和亲切感;显示而非讲述,显得客观;
(四)
3、从叙述的角度与人称上进行比较
①投影《桥边的老人》的叙述角度与人称及其作用。
②学生对照赏析《墙上的斑点》的叙述用度、人称及其作用。
(关于本文的叙述角度,有关资料上并无定论,学生可能有自己的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就应该鼓励争论,并允许保留自己的观点,不必强求一致。)
(五)
这节课主要是采比较阅读的方法,从理解小说的基本内容入手,对小说各自的特点(《桥》的最大特点是“冰山理论”,《墙》的最大特点是“意识流”)进行了一些分析,对单元的话题“叙述”进行了一些分析介绍。
(六)
1、阅读并自学教材中关于“叙述腔调”和“速度控制”部分的内容。
2、请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根据《桥边的老人》的结尾,展开想象,描写“老人”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