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10课《二泉映月》教材解读及教学设计

(2015-03-24 23:25:43)
标签:

情感

阿炳

学生

《二泉映月》

课文

分类: 语文备课

《二泉映月》教材解读:

   《二泉映月》既是一首二胡曲,又是无锡惠山脚下的一处著名的景致。课文浓缩了民间音乐家阿炳艰辛苦难的一生,记叙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的形成过程,再现了《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课文文质兼美,情感积淀,给学生留下极大的想象空间,对陶冶学生的性格,鼓励学生勤奋学习、奋发向上有一股强有劲的动力。同时文章语句优美,写法独特,是对学生进行写作品析与再创造的良好范本。
乐曲流畅婉转,意境深邃,流露出伤感怆凉的情绪和昂扬愤慨之情。表达了阿炳对辛酸现实生活的沉思,寄托了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在这首乐曲中,阿炳借无锡惠山胜景天下第二泉,抒发了自已饱经辛酸的一生,流露出对坎坷命运运的愤懑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此曲纯粹是感情的自然流露,旋律优美婉转,质朴动人,平静深沉而不乏昂扬之志,缠绵哀怨而饱含愤慨之情,充满浓郁的江南风格。

这是一首用变奏、衍展手法写作的作品。开始是一个感怀,叹息般的引子,接下来是第一主题,旋律在二胡的低音区进行,低沉压抑,表现了作者心潮起伏的郁闷心情。第二主题和第一主题对比鲜明,利用不断向上冲击的旋律和多变的节奏表现了作者对旧社会的激烈控诉,展现了他不甘屈服的个性。

这两个主题共做了五次变奏,第一变奏中将每一主题进行了压缩,第二主题却大大扩充,激动有力。第二变奏中第一主题扩充为两个乐句,第二主题则用离调手法加以发展,将情绪推向新的高度。第三变奏迂回平缓,为高潮出现做了准确,第四变奏中第二主题犹如层浪叠涌,表现了阿炳内心积愤的尽情迸发。旋律在高音区煞住后突兀下沉,第五变奏是以全曲最低音开始做为尾声,给人以意犹未尽之感。

主题的变奏随着旋律的发展,时而深沉,时而激扬,时而悲恻,时而傲然,深刻的展示了作者的辛酸、苦痛、不平与怨愤。

 

     《二泉映月》辩课实录——人文性强的文章怎么教

(2011-05-10 17:35:46)

主持人:陈金铭

辩 课:薛法根 诸向阳 吴 欣 李学慧 冉茂娟 张 夏
王先云 黄亚香 陈静云 陈丽君 韦绮丽

辩题一:

要不要告诉学生真相

陈丽君(海南海口第二十七小学):今天薛老师的课在最后一个环节告诉学生这个故事是虚构的,有没有必要?请问薛老师,这样设计的目的何在?

  薛法根(江苏吴江盛泽实验小学):很多老师都把这篇文章当作真实的、感人的故事来读,对阿炳顶礼膜拜。老师引导学生进入阿炳的内心世界,入情入境,这是鉴赏式阅读方式,而我对这篇课文采用的是解读式阅读方式。鉴赏式阅读用王晓春老师的话来说就是把别人的故事当作自己的故事来读,而解读式阅读是把别人的故事当作别人的故事来读。解读式的方式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趋理性一些,而不仅仅停留在情感。我以为语文教学需要情感,但不要过度,因为语文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发展学生的言语智能,而非言语情感,要正确地理解语言文字蕴含的思想感情,更要准确地理解语言文字的表达形式及其内在规律。学生对故事的真实与否,迟早都会知道,这篇文章是依曲作文,在教学的最后告诉学生真相,是让孩子明白,文章是用来读的,不是用来迷信的。我们要跳出把每篇课文当成经典,当作迷信的圈子,我们要有独立思考的态度,我们应该用批判和怀疑的精神来面对文本,这样的孩子将来才可能独立思考,独立学习,才会培养独立的精神,才有利于孩子的终生发展。

诸向阳(江苏无锡金桥双语实验学校):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我敬佩薛老师告知学生真相的做法。我国著名音乐家贺绿汀说过:“'二泉映月'这个风雅的名字与音乐是矛盾的,与其说音乐描写了二泉映月的风景,不如说是深刻地抒发了阿炳的痛苦身世。所以说一首《二泉映月》是阿炳一生的写照,并不是二泉风光的写照。二泉映月这个名字的由来完全是由于无锡有个风景区叫二泉映月。稍微有点音乐素质的学生可能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那就是听了音乐,听到的不是对优美风景的赞美,而是抗争,是呐喊,乐曲旋律和名字是不吻合的。我想告诉学生真相是必要的,也是明智的。

陈金铭:薛老师在课的最后环节才告诉学生真相,既然早晚要告诉学生,为什么不早点告诉呢?

薛法根:把假的故事写得和真的一样,这是文学作品的价值所在,就比如《月光曲》明明告诉你这是传说,读完后我们还是会受到感染,这就是文学作品的感染力。我告诉学生真相,丝毫不影响文本对孩子的感染力。

陈丽君:文学作品很多都有虚构的成分,我们在教学文学作品的时候,告诉学生这个文本是否真实应该不是我们教学的主要目的,我认为主要目的是通过老师的教学,学生会有什么收获,语文能力会有怎样的提高。教学《二泉映月》时,如果不告诉学生这个故事是虚构的,也能让学生领略二泉映月的优美风景,也能让学生体会阿炳不屈不挠的精神,我觉得当学生已沉浸在阿炳的痛苦经历中,我宁愿让学生相信这个故事是真的。

  吴 欣(海南海口第二十七小学):我觉得抛开真相不说,当学生已经沉浸在阿炳坐在二泉池畔,想起自己坎坷的经历,情不自禁地拉起心爱的二胡的意境中时,我更愿意让学生就停留在环境、处境营造的意境中。

薛法根:鉴赏式阅读就是让学生浸润其中,受到感染,如果用鉴赏式阅读还要告诉学生真相,那前面的铺垫就白费了。不同的解读方式对文本的处理方式是不一样的,王老师用鉴赏式的处理文本的方式也是可以的,而我用的是解读式的处理文本方式,这两种方式不是对立的。

辩题二:

人文性、情感性强的文章怎么教

陈金铭:《二泉映月》是一篇人文性、情感性比较强的文章,这样的文章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占的比例不少,这样的文章怎么教?

诸向阳:如果是我,我要设定两个教学目标:一、理解一首曲子;二、关注作者的语言表达形式。这篇文章最重要的段落在课文第五自然段,这一段在表达上最主要的特色就是把音乐的语言转化为文学的语言。

  吴 欣:诸老师的两个目标要么指向音乐,要么指向表达,那么,这样的课堂教学目标如何落实课标三维目标的要求呢?

  诸向阳:三维目标其实是一个目标的三个维度,而不是三个目标。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老师们往往把一个目标误解成三个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种目标表述方式最大弊端是这三个目标(其实是同一个知识的目标的不同角度的表述)不在一个层面上,在教学中无法清晰地达成。《二泉映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不是语文教学外在的附加任务,而是要依附于上述两个目标中。

  王先云(海南海口第二十七小学):我赞同诸老师的观点,语文教学就是要关注文本的表达形式。我在设计的时候也是两类目标,一是了解阿炳艰辛的经历,感悟阿炳的心声,领会阿炳在面对困难时体现出来的有志竟成的人生态度;二是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用大量四字词语去描写景物的写法,以及学习作者前后呼应、对比、虚实相生等写作手法的运用。

  陈金铭:王老师把课文价值观的目标定位于有志竟成,这个目标是这个单元的主题。课文学到最后,王老师把自己读文章的感悟出示出来,要学生朗读,以此来引导学生体会有志竟成的主题,这样的设计好不好呢?

  黄慧娟(海南海口景山学校海甸分校):我觉得王老师这样的设计不妥。教师的感悟替代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将个人体会加于学生之上,久之,学生会丧失自己独立的思考和独立的精神。

  诸向阳:我们的国画有一种技巧叫留白,不要说太多,不要说太满。赞同薛老师的结尾,余音缭绕。
  薛法根:王老师的做法也不是没有合理之处,在教学的时候揭示主题不是不可以,如果王老师的感悟能够写得超越课文的语言,那样效果就会很好,问题是王老师的感悟口号式的东西比较多,比较空洞。其实我在设计的时候也有一句没有来得及呈现的感悟:人生的苦难才酿出了人间最美的音乐。

辩题三:

课堂怎样进行有效的读写结合

 陈金铭:本节课,王老师安排了读写迁移的练习,薛老师没有安排,想请两位老师说说各自的意图。

王先云:因为阿炳生活的年代久远,他的经历也很难让学生理解,所以我在设计的时候首先让学生品读阿炳经历的词语,复活阿炳的悲惨经历,引导学生认识阿炳,了解阿炳的经历,然后让学生写一个阿炳卖艺度日的场景。这样的目的就是通过写,去想象阿炳的痛苦遭遇,进入阿炳的内心世界。

  薛法根:这种设计的特点就是让学生通过移情体验,把自己当成阿炳,去想象阿炳的悲惨经历,去体验阿炳生活的艰辛。但如果这样的设计仅仅是进行情感体验,那么放一段阿炳卖艺度日的电影画面,感悟体验的效果会更好,所以为了体验而进行的写的训练是没有太多必要的。如果要进行写的训练,就要教给学生表达方式,也就是写的训练要关注情感体验,更要关注表达形式的训练。如果满足于追求情感体验而进行写的训练,那只是学生原有水平的简单重复。我们的阅读教学不要把别人的故事当作自己的故事,要把别人的事就当别人的事,要跳出文本看文本,要看别人是如何把别人的事写得那么感人的。

陈静云(海南海口第二十七小学):在王老师的课堂中,学生写的效果不是太理想,主要是因为学生生活背景与阿炳生活背景离得太远,学生很难去复活阿炳的生活场景,如果王老师在学生写的时候有一些情景的提示,效果可能会好些。

韦绮丽(海南海口第二十七小学):有老师上这一课的时候设计了阿炳在冬天、夏天以及生病时出去卖艺这样三个特定的情境,让学生在这样的前提下去想象阿炳的悲惨遭遇,我想这样的设计会使读写结合的效果更好。

  黄亚香(海南海口第二十七小学):我觉得王老师的读写结合的训练不错,这样的设计既能让学生更好地走进阿炳的内心世界,又能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工具性和人文性结合得很好。

  陈金铭:我们注意到薛老师在很多课例中都进行了很好的读写结合的训练,那么,薛老师,如果让你在《二泉映月》的教学中,设计一个读写结合的训练,你会如何设计?

  薛法根:每个人听《二泉映月》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同样的琴声旋律,有不同的人生注解,因此我来设计的话会把三段琴声后面的内容删掉,让学生自己写心声的话,但写的内容要和前面的旋律相吻合。这段文字(课文的第五自然段)具有语言的描摹功能,和对音乐语言的个性注解功能。我们要看到每一篇文章语言的功能,如果看不到这种语言的功能,写的训练就失去了方向。

  韦绮丽:写的训练要关注表达形式,名师才能达到这种高度,对于一般老师进行情感体验的写话总比没有好。

  陈丽君:我认为情感体验和表达方式是不矛盾的,学生在进行情感体验的时候,用一定的语言文字去表达,不也是在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吗?我觉得既能进行情感体验,又能进行语言表达,就更有价值。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要努力去发现文本中这样训练的点。

  张 夏(海南海口秀英区教研室):学生从文本中获取信息,从文本中体验情感,学生情动了,把自己的情感体验转化为文字表达,就像阿炳把自己的情感用音乐表达出来,我觉得这样的写就是情动而辞发,是有价值的。

  冉茂娟(海南海口滨海九小):我也赞同在教学时进行必要的写的训练,而写的训练要有明确的目的。王老师的读写结合训练,目的是让学生体验和感悟阿炳的悲惨经历,问题是王老师在引导学生的时候,没有必要的情境提示,学生的写有难度,而且写出来的东西内容空洞,所以我觉得如果老师给出必要的提示,写的效果会好一些。学生心中有情感,但情感要转化为文字,这其中是有障碍的,如能打通横亘其间的障碍,读写结合的价值就会更好体现。

  诸向阳:只要写都有价值,但价值有大小。王老师的写是为体验而写,薛老师的写是为表达而写。体验中有表达,表达中也有情感体验,关键是,我们要追求写的训练的价值最大化。而这两种追求取决于我们的语文教学思想,也就是语文是关注情感体验还是语言表达。再补充一点,我们的写的训练不能背离课文的情境,背离课文的情境的训练是不可取的。

 

文本解读

这篇文章类似于文包诗的类型,由一首《二泉映月》,演绎出一篇文章。文本重点记叙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的创作形成过程,以及描述了《二泉映月》的主要内容和意境。文本第一自然段描写惠山脚下优美的山水环境,暗示了地灵人杰以及阿炳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一个自然环境。第二自然段写师父带小阿炳欣赏夜晚的二泉,也为他后来形成《二泉映月》打下一个良好的生活基础。第三自然段简要叙述了阿炳历经生活的磨难,这也是为他创作《二泉》积累了丰富的人生经验和创作素材。第四自然段写阿炳再次来到二泉边,他触景生情,从淙淙的泉声中,他回忆起师父曾经的谆谆教诲,回想起自己坎坷的经历,心潮澎湃。第五自然段,阿炳的激情需要倾诉,他只有诉至琴声。这一段也是全文的重点段落。琴声心声交替呈现,用语言文字再现了《二泉映月》所蕴含的意象和情怀。优美的文字透射出优美的意境,动人心弦。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方法的揭示,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习得一定的语文能力。

2.通过读课后习题,引领学生关注习题,明确课文重点。

3.通过词串教学,为学生的阅读扫清障碍,了解阿炳创作时所处的环境,当时的处境和心境,并初步感知《二泉映月》名曲的旋律,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在掌握语文学习方法的同时,借助课文的关键词串走近阿炳以及《二泉映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学生读题《二泉映月》。

2.师描述,明确《二泉映月》既是美景,又是著名二胡家阿炳所创作的名曲,本课讲的就是描述这首曲子形成的过程。

二、随教学逐步出示学习方法。

步骤一:动笔读书,扫清障碍。【设计意图:不动笔头不读书,教给学生动笔的方法,使学生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读好词串,为全文的学习奠基。】

1.学生自由课文,边读边用笔做记号:小节号、生字词、喜欢的词语等。

2.交流动笔内容。

1)交流小节、生字词等。

2)交流写月光的词串:

月光如银

月光似水

静影沉璧

月光照水

对这四个词语进行理解,朗读,明确:这组词描写当时的环境美。

3)交流写阿炳当时生活状况的词串:

师父离世

双目失明

卖艺度日

生活穷困

疾病折磨

这组词写阿炳的处境很悲惨。

4)交流写心里想法的词串:

深沉的叹息

伤心的哭泣

激愤的倾诉

倔强的呐喊

这组词写阿炳当时的心境。

5)交流写旋律的词串:委婉连绵 升腾跌宕 舒缓而又起伏

步步高昂 恬静而又激荡

辨析朗读这组词,读出旋律起伏。

步骤二:习题引领,明确重点。【设计意图:学生学习课文前,课后的习题往往被人忽视,读习题能引领学生更好地读文,养成关注习题的习惯,学会审题,本课习题还能帮助学生明确课文的重点。】

1.出示书后的习题,明确课文的重点是四、五自然段。

2.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理解这一段中每一句的意思,学会用一个字概括。

步骤三:看图学文,边读边思。【设计意图:苏教版课文的插图独具匠心,往往跟课文重点内容紧密相连,是文中主要内容的形象体现,图文对照,指导看图方法,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第五自然段,关注文字的表达方式,指导读好曲子旋律美和文字的音律美。】

1.课文中的插图能帮助我们理解文章重点部分。

2.出示文中插图,按顺序看图:景人(教给看图方法)。

3.流水、月光,在阿炳手中变成一个又一个音符,从琴弦上流泻出来。是什么样的音符呢?播放《二泉映月》音乐,学生欣赏。谈谈听后感受。

4.作者是怎样把这首经典的二胡曲用文字表达出来的?出示第五自然段,朗读表示旋律的词语(四字或六字)。

5.仔细观察老师用红笔划出的句子,知道每一部分旋律的后半句是写阿炳的心声(三句)。

6.指导朗读第一部分旋律及心声,领悟到这样写,使琴声既听得见,又看得见

7. 出示句子比较:(体会四字表达与文中语言的不同感受,理解文字的韵律美)

1)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2)他爱音乐,他爱家乡,他爱清泉,他爱月光。

8.朗读第五自然段。

三、总结全课,升华情感,明确下节课任务。【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欣赏语言文字背后的情感,体会音乐的魅力。】

1.小结本课,明白曲子心境处境环境之间的关系。

2.下节课的学习任务(即步骤四):精读细品,赏文悟情。

3.明确每个步骤的目的,即语文学习的三个境界:步骤一解决读通的问题,步骤二、步骤三解决读懂的问题,步骤四解决会欣赏的问题

四、课后:欣赏《二泉映月》,感受音乐的魅力。

[教学反思]

《二泉映月》这篇课文,浓缩了民间音乐家阿炳艰辛苦难的一生,记叙了这首名曲的形成过程,再现了《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但由于篇幅较长,难点很多,对于学生来说要想真正理解课文的内容有一定的难度。我所上的是第一课时,教学本课时,我努力从学生实际出发,从教材特点出发,寻找文本、学生、教者之间的契合点。

一、方法引领,授之以渔

《新课程标准》指出,最有价值的知识就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这节课的主旨就是要让学生在与文本、与教师对话的过程中,习得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在学生充分动笔读书,扫清了阅读障碍后,我将学生的关注点引领到了课后习题上。课后习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往往都有着指导性的作用,但却时常被我们老师和学生疏忽。于是本节课中,我借助于课后的习题让学生明白了本科的教学重点,同时帮助学生养成关注习题的习惯,学会审题。这对于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提供了方法的引领,为学生自主性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词串学习,长文短教

因为是第一课时,朗读课文、学习字词就成了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因为这篇课文很长,如果每一个段落都让学生朗读的话,不仅枯燥乏味,而且也用时过多。苏教版教材的一个特点就是四字词语比较多,而我们老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也一般都能抓住这个特点,把单个的四字词语组合起来,形成一个词串,这样提高词语教学的效率,也增强词语教学的美感。在充分研读文本后,我感觉本课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词串,圈画出它们,并进行及时地归类,那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同时,对课文的脉络也就有了初步的了解,可谓一举多得。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分别圈画出描写月光、阿炳当时生活状况、心里想法、写旋律的词串,通过反复指导朗读,读出节奏,读出感觉,读出韵味,读出词串的画面等不同的层次来体验和感知词串,明确词语的细微差异,这样才能教会学生学会使用词语,学会运用词语。

三、插图留白,走进文本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文本不仅仅是课文教材中的文字,它也可以是由语言文字构成,也可以是语言文字塑造的形象以及有关图像,课文中的插图也是文本。教材中的插图是静态的,反映的是某个瞬间的形象,要想使画面起来,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画,进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想,以补充画面上的形象和情节。在教学过程中,我相机出示了文中插图,并引导学生按照顺序看图,说说自己看到了怎样的景,感受到了怎样的阿炳,图文对照,在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课文。从阿炳二胡曲那优美的旋律中,读出了阿炳对家乡的热爱,对音乐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同命运的抗争,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激起学生对阿炳的同情。

四、乐曲欣赏,渲染氛围

这篇课文的一个教学重难点就是体会乐曲旋律变化及乐曲丰富的内涵,在学生领悟了课文的写作重点,并初步感知了重点内容后,我让学生欣赏了《二泉映月》,欣赏阿炳从心中流淌出来的这首世界名曲。在乐曲的感染之下,学生又一次投入地谈体会,那抑扬顿挫的语调饱含着对乐曲的欣赏,那真情流露的眼神流淌着对阿炳的崇敬。一开始,乐曲柔和的一段帮助学生理解无锡二泉的美丽风光,缓缓流淌,仿佛流进了我们的心田。接着,乐曲进入高潮部分,帮助学生理解阿炳的坎坷经历,体会阿炳对命运的抗争,引起学生的共鸣。乐曲的结尾部分,让学生体会到阿炳用全身心在创作乐曲,他已经深深地久久地沉醉在艺术情怀中了。乐曲的适时播放,升华了情感,也让师生共同沉浸在乐曲的意境、人生的思索之中。

当然,语文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尽管这节课上我和学生们都成长了许多,但我知道自己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今后,我还要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且行且思,在语文这片充满生机的沃土中收获更多的希望!

[点评]

奚一琴老师执教的《二泉映月》一课朗读词语教学很有味道,体现语文学科的学习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让我难以忘却且与众不同的是她在这节课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特色非常鲜明,更值得借鉴。

一、用内容引读。课始,奚老师开门见山,直接用内容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激发读的兴趣,同时暗示读的方法。《二泉映月》既是美景,又是著名二胡家阿炳所创作的名曲,这篇课文就是描述这首曲子形成的过程,你想了解吗?教者并没有出示什么阅读要求限制学生自主读,而是让他们按照自己的学习方法自由读。读文时,按照由篇章——词句;展示时,遵循从词句——文章。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引导自己读的过程。

二、用习题引探。学生对课文整体了解后,教者让学生阅读课后习题,通过课后习题引导学生自主研读课文重点段第四、五自然段。这样的教学,通过抓住课后习题引导学生走近编者,探究编写意图,让他们从另一个角度理解课文;通过抓住课后习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养成利用习题等相关资源自主学习的习惯,引导他们以另一种方式学习课文。

三、用插图引思。课文中的插图是对课文内容的一种表述,与课文重点密切相连。教者在教学重点段时,让学生按照由景到人观看插图,并想象图中描写的情景,把鲜活的文字、生动的情景和师生的情感联系在一起。这样的教学,既让学生明确图文结合的阅读方法,又引导他们走近课文描写的自然世界和情感世界,达到人物合一情景相融的境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