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根据政史教研组安排,学校一位政治老师上了一节公开课,因为她在明天要去外校上公开课,在这之前教务处要求政治组做了一次集体备课,在这个基础上今天在学校进行预上,找出存在问题,以便改进。作为分管教学工作的领导我和全体政治老师去听了这节课。结束后我对教学环节中的一些显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共同探讨之后达成共识。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感觉到,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出校门去外校上课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带着集体的智慧进行精心准备。我们说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现在的教学为什么要求学生多活动多交流,就是想通过交流和思考形成思维碰撞,产生智慧,增进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的教学也一样,我们说集体备课,每一位教师的风格不同,形成教学个案也各有所长,同时教学中对问题的理解也有不同的见解,通过大家的交流和探讨,求同存异,能形成一些共识,从而形成教学中大家都认为是最核心的问题。明显今天这节课通过集体备课,教师的流程设计很合理,能抓住教学的核心问题展开,课的主题是“自强当少年”,教学中一直贯穿着“青少年应该如何自强”一条主线(虽然还不够鲜明),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引导学生体会青少年应该学会自强,正是通过这种生成性教育让学生能在短时间内初步掌握教学内容。
其次,对教学的预判性一定要有。今天教师的导入以青年盲人歌手,2007年星光大道总冠军杨光为例(本次教学也一直以这个人物的自强经历展开)。教学中我发现一个问题,就是教师在播放2008年春晚杨光演唱视频后,问学生杨光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说是一个很阳光、自信、自强的人。可是七年级学生2007年他们只有7岁左右,他们知道杨光的事迹?下课后我做了一项调查,我问学生知道杨光的事迹吗?学生的回答我恨惊讶,也在意料之中:“不知道,一点都不知道”。我问“为什么你们上课积极主动的回答老师的提问”?他们说,“因为那个歌手看上去很阳光,同时老师也说了他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走上春晚的舞台,同时今天的这节课的题目是自强呀!”我莞尔一笑,多么可爱的学生呀!在之后与老师的交流中我提出,教师在教学的预判性上出了问题,明天的教学可能会在一开始就打乱自己的阵脚。因为这节课在我们自己学校上,学生因为老师的熟知程度,以及学校班主任的情况会积极主动的配合教学,形成上面学生积极主动的回答问题现象,可是如果明天我们在同样的一所农村初中上课,我们的学生对教师引导的这个事例一点都不熟悉,他们会主动配合你的教学吗?因此我们应该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预判性,对学生的能力做出预判,这样才有利用我们能顺利开展和完成教学。
第三,做教学的有心人。抓住和掌握学生特点,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特点设计教学,不能想当然。新课程改革目的是让学生从繁重的学习中解脱出来。不是指学生不用学习,而是指从繁重的精神压力下解脱出来。传统的教育抹杀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方式,更多的是因为它是以教师的讲、学生的练为模式,这种教育让学生觉得学习不快乐,对学习乃至学校产生厌倦和厌恶,最终导致学校教育出现问题。纵观现在中国最关注的九种教学模式(博主另有文章记载),每一种模式的核心内容都是: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体现着一个字“动”上。充分体现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教的载体,教与学要尽可能的达到和谐统一,一旦有一方出现过枉则会导致不良后果。因此我们的教学设计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这就需要我们在老师在设计教学时,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和学生多交流多沟通,只有想学生所想的教学活动才是学生喜爱和乐于参与的活动。虽然在外校上课我们不可能在上课前去外校和学生进行沟通(或者足够的沟通),可是我们可以对同年龄阶段或相似教学环境学生的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为我们能设置出合理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环节做好准备。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做一个教学的有心人。
第四,教学工作做在平时,不能临时抱佛脚。要想上好公开课,我们说不是拿来主义,应该是适用主义。拿来的需要通过运用最后达到自己的适用。仅仅是为了上公开课而拿来和运用,必将出现问题,还不如不要。要想上好公开课,工作应该做在平时,应该做到公开课常态化。即我们的教师应该将自己的每一次教学都设置和当做公开课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我们在运用一些先进教学手段时才显得游刃有余,不会相见形拙。本次教学中老师在运用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竞赛活动开展教学时,就出现没能及时,甚至经常忘记这一设置宗旨,同时在开展完比赛后没有任何的表示和奖惩。这是不可取的,它对今后的教学活动的开展会不利,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会大打折扣。久而久之我们的课堂就会再次回到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演讲学生旁白的状况了。
以上只是自己最近听课过后的一些感想,有些还不够成熟。请各位朋友批评指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