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1周岁胡知彧纵容探索观察看书西梅厨房育儿 |
分类: 芝麻开花(知妈的思考) |
做父母的,要了解孩子,观察孩子,知道孩子有什么特别的爱好和倾向。并且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就是要“纵容“孩子的癖好,因为这是生命赋予孩子的特质,是孩子形成能力的起点。
http://s2/bmiddle/6a890c83h766fc4d552e1&690
知彧是我接触的第一个孩子,以前在我的生活里,只有比我大的人,别说小孩子,我甚至连比我小的人(弟妹层次)都很少接触。曾经自认很喜欢和一帮比我大的人相处,享受别人懂得比我多,可以让着我的感觉,自从有了知彧,我开始学着观察孩子,学着与一个孩子相处。当然,这个火候还需要学习怎么拿捏。
虽然见过的孩子不多,但我最近在积极地观察和知彧年龄相近的孩子,希望通过对比,来了解知彧。客观地说,知彧在大动作和精细动作上并无优越之处,这从他父亲身上已经可以预判。知彧的语言能力似乎也没让我看出有何天赋,似乎我的遗传基因还在睡觉。他也不是那种在人群中会表现很活跃、社交能力很强的孩子,在花园里,遇到其他孩子,他通常会静静地看着那些有表现欲的孩子,看他们做各种表演。因此,被别家大人认为“老实”。但凭我说不出来的预感,知彧在面对新鲜环境和热闹场合时,虽然外表平静,但头脑里在发生丰富的思想活动,而且也善于观察。这一点颇像我。
我已经见过的七八个和知彧差不多,甚至比知彧略大的孩子里,只有知彧看见任何新东西,都没完没了地问大人。语言很简单:“哎哎”,意思是“这是什么?”我若是一时没顾上回答,他就更大声地一直问,直到我给出答案。他有时会小声地“哎”表示“哦,是这样!”其他的孩子对新事物的敏感度都没有知彧高。而且知彧现在就很喜欢看大幅(大16开)的画报图册,会注意到书页上各种不同的事物,一一指着问我是什么。这样的书一看就是半个小时,能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即使中间坐累了,人家自己换个姿势继续看,直到我把书拿走他还抻着脖子看我把书放到哪里去了。他还知道看了几页后,翻回去,重新复习一下。我认为他是觉得自己需要反复观察和比较,我想知彧会有很不错的观察能力,只要我能给予正确引导。
基于对知彧以上的认识,我非常纵容知彧的探索和观察。我觉得人活着除了吃喝,一大乐趣就是探索未知世界,当然了,长大后还要慢慢去认识人,认识自己。所以对于现在知彧表现出来的探索和观察欲望,我都是非常纵容。当然,这在孩子奶奶眼里,有时是不太靠谱的和不可理喻的。
每天知彧见到我下班,都会急切地朝我“哎哎”地大叫,叫我赶紧去抱他。一旦我来到他身边,他就像试图攀岩一样,瞪着我的腿爬到我身上,小手指着厨房“哎哎”地叫。我知道,他想让我抱他去厨房。抱到厨房里,没有别的事情,就是反复打开架子上的蒸锅、汤锅,一个个地看。如果我没有打开,他就去推我的左手,让我用这只手打开盖子给他看。明明是一口空锅,什么都没有,他也要反反复复看个不停。
现在知彧已经快20斤了,想要一只手长时间地抱着他,对脊柱和腰背肌是个不小的考验。但我总是想起舟曲泥石流中,那个举起儿子好10个小时等待救援的瘦小的妈妈。尽量坚持着——“哎”他指着这口蒸锅,我打开盖子,说:“这是蒸锅”,放下盖子,他又指着那一口“哎 ”,我又打开那个,说:“这也是蒸锅”。反反复复……他怎么也不腻歪!
我还会“买一送一”,不但满足知彧看锅盖底下的愿望,还主动让他站在水池边缘,一一打开调料的瓶子,一边给他看,一边鼓励他闻闻。
“这是花椒,花椒!”
“这是大料,大料!”
“这是鸡精,鸡精!”
“这是盐,盐!”
……
让孩子观察时,如果能多媒体接触是最好的,闻气味显然是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方式。向知彧介绍微波炉的时候,我会用力关上微波炉的门,让知彧听那种特殊的声音,加强印象。
我觉得知彧见到我表现出的欢天喜地,很大程度是因为我有求必应地组织他进行“厨房游”。就连每天一早,他看见我,都“哎哎”地叫唤,小手明确地指向厨房!
昨天早上,知彧又指向了一个瓶子,那是人家送的一罐子西梅蜜饯。从配料表里,我看到这里面添加了不少让我望而却步的食品添加剂,所以迟迟不想吃,也不打算吃。我本来就不喜欢吃蜜饯。我把这个瓶子拿给知彧,打开盖子给他看。先开始几次,知彧就是看看,闻闻,后来熟悉了这种黑乎乎的东西,就伸手去摸。摸了摸后又开始一个个地抓出来。要是别家父母,可能会制止,但我就在一边看着。知彧把西梅一个个掏出来,在我的引导下,放在盖子里。奶奶一度担心西梅的糖分站在沙发上会招来蟑螂,我表示只要让知彧玩,过后我来收拾。一直等到知彧玩得差不多了,我才抱他去洗手。知彧这才注意到自己的手上已经黑乎乎黏糊糊的了,很“膈应”还带着点嫌弃似的看着自己的手。样子很搞笑!我一边洗,一边告诉知彧,水可以把他的手洗干净。
很多父母都非常热衷于开发孩子的智力,而我觉得这不是一句空话,更不是什么宏大的壮举。孩子的好奇心、探索欲望、研究能力甚至分析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是生命的本能,我始终认为与其不合适地“作为”,不如“不作为”——能保持这种与生俱来的愿望和能量就好,不要抹杀和压抑就好。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小心翼翼地看护好这份本能,不要倒他的胃口。被看得很重要很神奇的所谓孩子的学习自觉性、创新能力等等,其实就在我们自己对待一件件小事的态度、取舍和耐心上培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