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鹅蓝带笔记:初印象

分类: 酒货札记 |
我要抱着一份前所未有的诚实,记下在蓝带学习的心得与历程,作为给自己的一份礼物,也作为一份对之前关注醉鹅娘的童鞋们的谢意。不过,既然是流水账,便章法不足,琐事有余,望包含。
因为签证延误原因,我到了开学第一天的早上才到巴黎。从红眼航班上下来,急忙把超重的行李们放在住处后,就径直去了学校。
首先,被自己找到的住所惊艳到了。当时本着但求最便宜的心态找到了这处房子,竟然又宽敞又明亮,竹席地板,别致的小家具,生活用品一应俱全。更难得的是,交通方便,地铁站走路一分钟即到,离埃菲尔铁塔走路五分钟,一扫我年初在纽约工作时住蟑螂屋的阴霾。难得在生活条件方面人品爆发一次。
在去学校的地铁上,看见窗外朝阳中的塞纳河,心情像一滴晨露落在叶子上一般,从惺忪中舒展开来。上班高峰期间,地铁上的人却稀稀疏疏,我看着地铁上的男男女女,所有人都穿着令人心旷神怡的轮廓感极佳的鞋子,果然是巴黎呀。
学校的新生接待很专业,一口气把所有资料都给了我,一二三四五一番交代,便被领到了上课的屋子。屋子里已经有了二十余人,大多数都西装革履样子好看。坐在我旁边的是位台湾人,之前在微软做事,已经工作了六年,和我说很爱葡萄酒,想转行,于是辞职来到这里。班里一共27个人,来自11个国家。27人中有5个亚洲人(除了我,一个台湾人,一个香港人,一个来自大陆的加拿大裔,和一个满世界跑会说中国话的华裔)。
http://fmn.rrimg.com/fmn057/20130913/0545/large_CPoC_752c000014ab118e.jpg
(坐同桌的小帅锅,正在试火石(flint),火石可以在葡萄珠喜欢的一种风土里找到)
第一天被告知了一整学年的安排,听的时候大腿皮肤微微发热发麻,全身血液流通都加快了。十月份被学校安排去酒庄实习摘葡萄,一月份需要自己找份实习,中间有许多做著名品酒活动服务生的机会。老师一遍遍强调我们能参与的活动、见到的人都多么高端大气上档次,不禁让人有you don't say的内心活动,一边宠辱不惊地觉得学校以这样的方式兜售自己的价值好廉价哟,一边像个女屌丝一样被成功煽动,一心只想好好努力去瞅瞅这个传说中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法国“酒圈”。
基本上每天9:30到4:30上课。整整一个学年,只允许20次缺勤,并且迟到(即便只迟到5分钟)也算一整天的缺勤,且迟到后在课间休息前不让进教室。不许上课去上厕所。每天必须穿西装制服。间歇性考试。不提前通知。这让经由美帝国liberal arts教育训练出来的经常迟到早退不上课、课上吃午餐时还把腿搭在前方座位的我感到很不习惯。
在接下来的几天课中,我看到了自己在葡萄酒技能方面更上很多层楼的空间。法国的训练非常严谨,会用酒鼻子考你,让你按照规格写品酒笔记,让你根本没有余地藏拙。细致的程度远甚于国际上最权威的英国WSET认证。
(不同原料的展示。看我拿着甘草比划半天,老师让我吃下去一截。难嚼啊!那味道可真忘不了!)
WSET把品酒系统化,但又系统化得十分粗糙。比方说,把喝酒的体验分为酸度、单宁、酒体、风味、和余韵。每个都用“高”,“中”,“低”评个级完事,风味用笼统的水果类别描述,都什么呀。口感什么的通通不提,描述甚至都不会出现在高级品酒师(Level 3)的考试中。Level 3的课我参加的是集训,一个星期从早到晚上完,内容多得一塌糊涂,当时都靠死记硬背,考完试忘得也差不多了。WSET纽约的老师也极不负责,根本不懂怎么教学生,把大量信息做成PPT一股脑向你泼过来就算完事。当时我想,或许喝葡萄酒便是纯凭经验积累,并没有“系统学习”这条路。
可是,这个夏天在国内跟了一位我与之心有灵犀的极妙的茶道老师后,我便不这么想了。她每次给我上课,一上就是五个小时,每个星期一两次的强度,让我觉得自己在短期之内对茶的品鉴和领悟能力要甚于酒,不禁既为茶欣喜又为酒黯然。她十分会教学生,我从来没有一个分神逃得过她的眼睛。每次拿不同级别的、不同存储条件的、或者不同年份的同一种茶给我喝,让我先来分析,让我来挑毛病,导致我现在喝茶时的碎碎念十分严重。她会拿自己拥有的最好的茶分给我喝,说只有看到过最好的风景,才懂得欣赏眼前的小草。托她的福,我喝到了最不虚的大红袍,东方美人,白毫银针,白琳工夫,普洱生茶中的易武、班章,不一而足。每次喝到真正的好茶,茶气在身体里转得响叮当,感觉整个人都通透了,只顾得闪着泪光感慨天何言哉天何言哉呀——最深的激情可以用如此委婉的方式传递。我便是做不到如此地优雅委婉,但我可以做她的欣赏者和宣传者。让千疮百孔的世界多一份对美好事物的欣赏,是多么美好的事情。
跑题啦。当时不觉得,因为自己在茶道老师面前从来都是笨拙的。然而老师不在身边和朋友一起喝别人拿来的茶时,竟然能马上辨别出茶的品种和品质,把自己都吓了一跳,也大大满足了虚荣心。回过神来想,之所以可以进步如此快,都是茶道老师指引有方,没有走弯路。相比之下,我还在葡萄酒的大门外徘徊呢!当时我便在想,如果喝酒也能有幸碰到这样的老师,该有多好呀。夏天也喝了不少好酒,也给杂志写了几篇稿,就是看不到足够快的进步。加上人在北京,琐事应酬一大堆,经常在夜里突然醒过来、冒虚汗,被一种忙碌而不够充实的存在感、以及自己没有足够多的好东西拿出来分享的孤独感所袭击。曾经喝酒可以排解心情的肿胀,可因为喝酒喝不到位而引起的肿胀又如何排解呢?
我便是抱着这样的黯然与期待来到蓝带的。到目前为之,我很开心。蓝带培训的方法论相当有理有据,又给感性和想象力留下了足够多的空间。以看酒为例,以前从来不知道酒圈(Disque:酒液与玻璃接触的边界线)也有这么多讲究,不知道通过晃杯可以看出酒的许多质量,不知道长得差不多的开瓶器之间的区别。再以尝酒为例,蓝带把尝酒的过程分为了attack (刚入口),evolution(入口后的发展),mid-palate(舌中间),end-palate(舌尾),和length(余韵),每个阶段注重的东西也不一样,比如evolution阶段着重感受的是酒的骨架(对于红酒是单宁,对于白葡萄酒是酸度),mid-palate阶段体会到的是酒的口感和重度等。只有细致到了这个程度,老师才能知道学生在每个环节的感受门槛在哪里,再进行标准上的调整,让学生看到自己身上客观和主观的成分。否则老师说酸度中等,老师说他闻到了黑醋栗,学生不同意,都是白搭呀!
昨天下课后,一位曾经获得过法国最佳品酒师(Best Sommelier of France),和世界最佳品酒师第三名的品酒师过来接受我们老师为他设下的盲品挑战,为他两个星期后要参加的"Best Sommelier of Europe"比赛做准备。有两种需要盲品的酒,品酒师分别在每种酒前有8分钟时间,需要从头到尾分析酒的特质,并给出餐酒搭配,最后猜出酒的原产地和年份。品酒师将两瓶酒的原产地都猜对了,年份都并没有猜对,但足够让我们这些菜鸟膜拜啦。这个品酒师已经是负责巴黎Mandarin Oriental酒店的红酒管理的负责人了,又已经赢得了这么多奖状,看他依然在工作之外如此辛勤地“赴考”,让我不禁感慨连篇——那属于一个我并不了解的世界里的英雄梦想呢。
http://fmn.rrimg.com/fmn064/20130913/0550/large_pJY4_7834000014cf118c.jpg
(为品酒师准备的盲品杯。他需要在三分钟之内指出六种烈酒分别的原产地和年份)
我们的课配了一个一口英国腔一身英式冷幽默的翻译 ("we should stop philosophizing about cutting the foil" "we should try to do something lyrical even in front of a crab salad", "screwcap displays a terrible lack of theater") 让人忍俊不禁。不过,希望我的法语能够进步得快点,争取早日听懂老师的法语讲授。
听说法国人很不喜欢别人与他们讲英语,便只好每次用蹩脚的法语硬着头皮交流。还好,目前为止成功地没有被坑蒙拐骗。在全天上课的情况下,抽空办了银行账户,OFII也上交了,学生地铁卡申请了,电话卡还在等。在生活方面,充分感受到了法国人做事的效率如何能把人的大便都给急出来。
还来不及感受巴黎,也不知何时启动轰轰烈烈的博物馆计划——还是先轰轰烈烈地把眼前的东西学好吧!让我在无亲无靠、拮据、努力的日子里,再活一小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