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论孤独
(2012-03-16 02:29:08)
标签:
杂谈 |
分类: 随感 |
几天前在一个活动上又见到了很尊敬的一位专门做葡萄酒生意的长者。之前在广州出差时曾经有幸听他讲过很多品酒的体验和人生感悟,受益匪浅。当时我的上司莞尔和他提起了我的“留学女”视频,于是这次见到他时他说他后来看了我的视频和博客,觉得颇有意思。
我问,颇有意思在哪儿?
他说,你的文章,除了描写康妮那两篇之外,充满了戾气。康妮那两篇,倒是静心写了的,可见她对你意义不一般。
我惊讶于他的洞察力,说,康妮确实是我的“圣母玛利亚”。至于其他文章,那种戾气,只是我无力感的一种表现。和主流的观点出入太大,于是太想让人认可我的思想。一个二十出头的女孩子,又没有什么其他的资本,凭什么呢?于是语言粗俗乖张,挑逗别人和我一争雌雄。然后把自己埋葬在一种深深的误解中,若不能博得理解,不如获取一点自虐的快感。
他说,所以,你真人和文章完全是两回事。真人如此善良,文章却刻薄犀利,你又是何必呢?
听他这么讲,整个泪腺都酸掉了。是啊,我又是何必呢。不光善良,而且软弱。也许正是真人软弱,文风才想要强硬吧。
这说明我做人方面都还有尽多不圆融的地方。我曾说“会看不起别人的人一定是一个内心卑微的人”。同理,一个喜欢当剑的人,一定是以前被剑刺得很深的人。一切是内心投射。
被人瞧不起、被人骗、当“女刁丝”、一路上辛苦的奋斗、一次又一次的否定自己——我非常感激这些经历,因为它们让我的心更加宽阔,让我懂得了更多人的苦与痛。正因为自己也当过loser,即便现在当年loser的心结也会有时冒出来,所以更加理解losers们何以此般。正因为自己也当过loser受过伤害,所以面对权贵阶层利用物质资本和精神资本掠夺社会资源,才会打心眼里感到厌恶。大多数人只看到了物质资本,却看不到他们如何用自己的优雅(笑)、品位、修养来粉饰自己的无趣本质,同时对外界盖上厚厚一层围墙,非权贵莫入。在巩固阶级的方法上,后者岂是低级的沉迷香车美女的“富二代”可以项背的。
我做的视频,也无非是丑恶化了这所谓的“精神资本”而已。所以,我宁愿看官去喷纽约留学女,而非告诉我,“其实她说的是对的”。后者代表他们被既定社会形态蒙蔽已深,将来也会被高富帅和白富美们玩得团团转。而真正看懂了的看官,你们去嘲笑纽约留学女这一形象促进了社会平等——因为在我看来,得以去嘲笑别人,是获得“优越感”的途径。
对于很多人来说,我是他们心中艳羡的“白富美”,他们既喜欢听我说,又要去否定我所说的一切价值,只因“我没有资格居高临下去评判”。对于另一些人来说,我是他们的人,便也不理解我何必如此“自嘲”来获得眼球。“名校、貌美,难道你不能舒适轻盈的过一生吗?” 或者 “自己有肉吃,默默吃就好了,何必如此高调?” 这是传说中的“里外不是人”嘛。笑。
只因为,我理解loser,不代表我觉得losers们该以loser身份自恃。我憎恶圈地的winner,不代表我去否定winner的游戏规则。我不光没有资本去否定,而且我也靠顺从既定游戏规则获得了自己现在所有的资本。可中国社会的严重现状在于,loser越来越猥琐,winner越来越理直气壮。可我向往一个健康的社会,loser更加积极抢肉吃,winner更加有责任感帮助loser抢肉吃;loser不觉得自己是loser,winner也不觉得自己是winner。
不说空话大话了,回到自己。最终,我想用高调的形式把所有的讽刺暴露出来。所谓的“犀利”和剑气只该是一种表现形式。我一定会留住这个风格,因为它在我的基因里面,但是我的动念该是更多的平常心、恻隐之心。我依然喜欢以毒攻毒,无论是loser还是winner。这便也是反讽的妙处。但这样内善外毒的不一致,也同时意味着更多的不理解。
所以,当别人把我现在的作为理解为体现“优越感”,或者纯粹为了“高调”,最是让我受伤,也最让我感到孤独。因为这些人,分明是看懂了视频,却误读了我的人格。可是没关系,我的心很大,我的路途很远,很多书还要读,很多经历还要去感悟。我不怕误读,因为我有时间。我不怕误读,因为我为自己所拥有的、自己所做出的选择、自己要付出的代价而深深感激。因为感激,所以不孤独。
此文也不过是排解偶尔孤独感的一点点小尝试。说白了,不过,年轻气盛,偶尔纵容一下自己的小情绪,也无伤大雅,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