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问题来了!蒙自古城曾与“玉皇阁”同等规模的寺庙10余座都上那儿去了~

(2016-01-20 18:33:37)
标签:

杂谈

寺庙在地方建筑和人文历史中的意义

寺庙建筑与传统宫殿建筑形式相结合,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民俗特色。同时,寺庙文化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天文、地理、建筑、绘画、书法、雕刻、音乐、舞蹈、文物、庙会、民俗等等。


各地一年一度的庙会如火如荼,不仅丰富了文化氛围,同时促进了地方旅游业的发展。遗憾的是,作为有七百多年建县历史的蒙自,其历史上曾有巍峨的城墙、城门、寺庙、牌坊、雕塑、石刻、书法、壁画等。而完整保存下来的却屈指可数。不少历史文化遗迹就是连图片(照片)也难见到,只能从史料记载中去寻找它的线索。

http://ww3/large/6a841dfagw1f064ymqzwhj20hs0bigpm.jpg
蒙自城全景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pic_cn/f8ca2dc12aa0ea3273f7a31915b73ae6.jpg
鹿苑寺罗汉像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pic_cn/82ac8ef9bf09f6d65821fa1523fdf884.jpg


蒙自粮道坊遗址


据相关史料记载,蒙自县城内的寺庙40年代前不少于10余座,但现在蒙自老城区相对完整的只有玉皇阁一座。而且除通明阁基本是原样外,东西两阁仅留下了五分像的模样。文庙、龙王庙、土主庙、文昌宫则只留下一星半点的信息,其余的就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http://ww4/large/6a841dfagw1f06503t95yj20b90gzdij.jpg

蒙自东林寺塑像

玉皇阁

玉皇阁,廊院式布局。原在蒙自县衙背后,占地500平方米。明万历六年,由当地绅士尹仕林、李如珊、杜鸾等人筹建,因其形状巍峨成为县衙的镇邪之阁。


该阁为当时县城极高的建筑,后因年久失修,逐渐倾斜。康熙二十四年,湖南工匠周家谟牮正,知县孙居湜会同当地乡绅王泽洪、张素学、董其事修复玉皇阁前殿和两厢。雍正十二年又建成东西两阁和山门。


玉皇阁后殿通明阁楼高三丈(20米),为方形木构架楼阁分别供奉玉皇大帝、中殿供奉太上老君(即老子李耳)。前殿大门为灵官殿,左右两厢供奉雷部、楚辞、洪註、轩辕、雷雨之神的排位。


解放前,旧历正月初九玉皇圣诞做“上九会,有两三百香客烧香敬神。”解放后,为蒙自专区粮食局职工宿舍,后为县政府干部宿舍。


现今的蒙自玉皇阁,除大殿外,东西两阁不是旧样,而是重修的,由两层变为了一层。

http://ww2/large/6a841dfagw1f0650gkd5tj20bc0h141m.jpg

滇越铁路公司工程处

鹿苑寺

又称“鹿苑禅林”。当地人俗称“大寺”,见图 8“大寺巷”街道名。在城南,今蒙自见湖路南湖小区与蒙自一中南湖校区交接处,原蒙自县粮食局大院。


该寺占地1200平方米,元初建大雄宝殿、后殿、两厢、山门,元泰定四年(1327年)重修后殿。大雄宝殿正面供檀香木雕释迦牟尼像,高3米余,两侧有铜塑的十八罗汉像,高1.5米,相传均来自印度。右厢供奉木雕文殊、普贤、观音、地藏菩萨。


普贤像下设有“机关”,礼佛者跪拜时雕像右手会左右摇动。左厢供奉泥塑贴金佛像十八个。山门塑弥勒佛、四大金刚。明嘉靖年间(1545年)当地乡绅王文琳、杨廷宝等13户发起筹建大殿,取名“万寿殿” 植树百余株,为学习礼仪和朝贺的场所。


万历年间,建盖钟楼,规模宏大壮观,雕梁画栋,十分瑰丽,在钟楼上可远眺城外的青山。当时的鹿苑寺为蒙自的十二景之一。康熙三十四年寺内钟楼覆顷,陈志友重修。光绪年间,该寺有近半建筑坍塌,当地人常存义、王文炳、洪有发、戚仕林等人倡议捐资重修,共捐款五千余元,几百年的废旧古寺焕然一新。


民国二年(1913年),政府在该寺设蒙自地方审批检察厅,移铜罗汉至东林寺。抗日战争时期,该寺为电信局和联勤总部第十通讯队所用,塑像被毁。1952年改作粮仓,1974年改作粮食局办公楼。当年的蒙自名人杜云程曾写下《钟楼碑记》,铭记这段历史。


http://ww3/large/6a841dfagw1f0650r6gqrj20hs0axtcr.jpg
蒙自新安所中山堂

关圣庙

又称“关帝庙”、“武庙”,在县城东南。今大树街原“蒙自县人民武装部”院内。康熙二十三年知县孙居湜重修后,庙宇较之前有了扩大。康熙四十七年知县韩三异又重修,后殿逢春秋进行祭祀。乾隆四十年知县扬大观又再次重修。知县孙居湜重修时,还撰写了《重建汉关夫子庙碑记》。

http://ww4/large/6a841dfagw1f06510030yj20hs0b976n.jpg


蒙自县衙门

城隍庙


城隍,是一座城市的守护之神。唐朝封王,宋朝开始祭祀,明洪武二十年开始建庙供奉。蒙自城隍庙建于何时不详,在县城东南,今东大街中段。解放后先后为蒙自专员公署公安处、蒙自第二小学、蒙自县教师进修学校,现为蒙自一中南湖校区学生宿舍。该庙有正殿,供奉“城隍”,左右两厢塑10殿阎王。


http://ww3/large/6a841dfagw1f0651cuinxj20hs0ao0vi.jpg
蒙自海关

土主庙

又称“土地庙”,在当时的县城西南,今桂林街蒙自第二小学院内。原有祠宇三间,康熙壬子年,当地乡绅朱公等修建后殿,后又有王姓乡绅率民众修建正殿,土地神设于正殿。正殿前并建门楼,现仅存一殿。


根据周礼,土主是五谷之神,土地之主,国家社稷之神,逢毕大事须有祭祀,蒙自土主庙内有碑记。见图9

http://ww3/large/6a841dfagw1f0651v3h45j20dh0kxn0m.jpg

蒙自城内晾晒的米线

毗卢寺

部分史料上又称“昆卢寺”、“活佛寺”、“观音寺”。位于县城东北,占地千余平方米,康熙初年由知县孙居湜倡建。


大雄宝殿、两厢、前殿建筑面积约300余平方米,皆为歇山顶,飞檐斗拱土木结构。前殿供奉弥勒佛、四大金刚,大雄宝殿如来佛立像及罗汉数十尊,两厢为居室。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道宜尼率徒10余人化缘重修大雄宝殿、两厢,兴建观音阁、山门、居室。观音阁为前后相对,基石出地较高的两座单层小阁。后阁供奉观音,前阁供奉贴金韦驮立像。


该寺1939年被日本飞机炸毁。

http://ww4/large/6a841dfagw1f06529itawj20hs0b041l.jpg
蒙自城内的水井

东林寺

该寺原在蒙自东山,明初改建在县城东北,今蒙自市第一人民小学处,天井式布局。该寺因年久失修,阁寺顷塌。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本地人常存曦、杨润芳、侯来勤、邹绍雍、谈致中等人倡议捐资修建,中楼牮正后重修,供奉盘龙祖师,下供东嶽大帝。重建大雄宝殿、两厢、两偏殿、前殿、山门。


大雄宝殿供奉三世如来,两侧供十二圆觉,右厢供三宵、九子太婆痘神、痧神像;左厢房内有三义、日光、月光、风、雨师像。左边的观音殿,内塑十八罗汉像;右为地藏殿,内为十殿阎王和历代药师塑像;山门两侧新建了弥勒佛、四大天王、亨哈二将塑像,是蒙自寺庙中与鹿苑寺同样规模的寺庙。


1913年,由鹿苑寺移铜罗汉18尊到此寺,并移铜亭一座藏于大雄宝殿中。上世纪40年代后期是蒙自县城中香火最盛的寺庙。1950年4月,为蒙自专署公安处所用,佛像于此时撤毁。铜亭、铜罗汉不知所踪。


1951年改为蒙自第一小学至今。在笔者的印象里,寺庙门前有十多级石阶,台阶之上有一块平台,左右两边分别栽有古树。大门左右是高大巍峨的两个石狮和近一人抱围的木柱。踏入门槛,两旁是彩色的罗汉塑像,见图10。三进院里,古树参天,有阁楼、大殿、厢房等数十间。


可惜的是,由于年久失修,成为危房,上世纪70年代末被当时的蒙自一小撤出,建成现在的模样。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pic_cn/1a92a32e18c1dcaf216c5b341e01dcd6.jpg
紫诰驰封坊

西林寺
院落式布局。在县城西南米市街,今人民西路与西林寺街的交接处,现为蒙自市东城公安分局。该寺清康熙四十二年迁建东林寺时本地百姓募捐修建,咸丰六年,毁于当地发生的动乱中。光绪年间,本地百姓捐资重建,庙宇、佛像与东林寺相同。该寺的大门楼下为升斗局,即米行,周围为米市、瓦货街、篾货坝等。1920年再次被土匪吴学显焚毁。见图11“西林寺”街道名。

(来源:人文红河微信  杨和平 标题为编者重新添加,内容有删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