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由此推断,应该是留下很多具有地方历史文化特色的遗迹,但令人难以 相信的是,如今的蒙自城内却很难见到像石屏县,更不用说建水古城那样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建筑等历史文化遗迹,这与蒙自这个千年古县的身份十分不符。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蒙自作为千年古县之一,它曾经又有着怎样的面貌?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pic_cn/47337b37791cca6b468bf5a85531685b.jpg对此我表示很惊讶!" TITLE="蒙自“城门高又高,三十六丈高”
蒙自东城门
有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的建筑被称为“凝固的音符”。但蒙自“凝固的音符”是少之又少。笔者儿时曾在蒙自生活过10余年,退休定居蒙自后,萌发了探究蒙自这个近代历史文化名城的念头。千年古县城“贲古”设于何处?为何消失?是否有遗迹可考?蒙自县城何时建在如今的位置?蒙自历史上的城墙何时建,又何时消失?中国每个县城应有的寺庙,蒙自有吗?
经笔者近三年的实地调查、走访、查阅史料等,才较为完整地对蒙自的城门、寺庙、牌坊等建筑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轮廓。(本文所叙述的城门、寺庙、牌坊,仅指在蒙自历史上或史志记载中的重点部分,而不是全部。)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pic_cn/40bedaea53603eaa593b4b59f3a24630.jpg对此我表示很惊讶!" TITLE="蒙自“城门高又高,三十六丈高”
法国警察站在蒙自县城东门内颐寿钟祥牌坊下的石狮上对过往行人指手划脚
城墙源于原始社会末期,自从奴隶社会建立国家之后,为了防御外来的侵略,我国的很多地方开始筑墙建城。而城墙是“城”的标志,成为我国古代城市的一种防御建筑。城门与城楼雄伟壮丽的外观显示着城池的威严和民族的风采,城门、城楼之间由城墙相连,既有军事防御作用,又有城市防洪功能,形成古城一道坚固的屏障。城门与城楼雄伟壮丽的外观显示着城池的威严和民族的风采。
蒙自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地理位置东接开化府(今文山州),南与越南接近,筑城尤为重要,因蒙自城内有粮库、监狱、金库、兵营等。政府及百姓希望将蒙自城建成像金汤一样的城池,既符合国防的需要,也可防御匪患的骚扰。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pic_cn/c776f7660b367a89cc34d4dcb883810c.jpg对此我表示很惊讶!" TITLE="蒙自“城门高又高,三十六丈高”
城墙
史书记载,蒙自最早的城墙建于宋朝,为土墙,时为“贲古”县,见民国《新纂云南通志·地理》篇。公元1276年置蒙自县后,蒙自县衙在明朝时期曾几度迁徙,甚至迁于今属个旧市的莲花山上。
明成化二十年,县丞陈簙在今天的蒙自县城开始筑土墙,周围七百丈(2880.5米),并建了四座城门楼。东城门称“拱羲”、西城门称“朝嶽”、南城门称“凝清、北城门称“通贡”。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pic_cn/8690aea8104d7553d2769c433301b9a9.jpg对此我表示很惊讶!" TITLE="蒙自“城门高又高,三十六丈高”
蒙自牌坊
万历元年(1573年),抚军邹应龙打败当地匪患,驻扎蒙自之后,更换了蒙自县城四座城门的门额,将东城门改为“果育”、南城门改为“时亨”、西城门改为“利御”、北城门改为“养正”。后来继任的知县欧阳晖、李时用认为土筑的城墙不坚固,当地乡绅尹廷俊遂率其家人后辈等,捐资将土墙改筑为石墙。
万历四十三年十二月,建成了称“南州”的蒙自砖城,共耗资一万八千余两,周长四里三分(2654.18米),高一丈七尺(6,99米)。四城门建歇山顶二重檐二层城楼,城门的名称是尹廷俊用其子孙的名字来命名的。东城门称“奎壁”、西城门称“皋夒”、 北城门称“禹稷”。南城门因临湖,加上尹廷俊的名号为“见湖”,所以南城门称“见湖”。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pic_cn/f60f5a3b0bc2494d32a980719ea88d0f.jpg对此我表示很惊讶!" TITLE="蒙自“城门高又高,三十六丈高”
顺治八年,蒙自县城遭土匪攻打受损,后来虽经多次修补,但城墙逐渐损毁,部分地方甚至出现了坍塌。雍正八年,知县王廷诤又再次重修蒙自城墙,并设城门楼。
乾隆二十六年,知县张准奉上级官文重修蒙自城门及城墙,改东城门为“仁育门”、南城门为“阜民门”、西城门为“义正门”、北城门为“承恩门”。这些,从今天蒙自老城区的“义正路”“ 承恩街”、“ 见湖路”等街道名中可以反映出来。
咸丰六年,县城的城墙及门楼部分坍塌。光绪八年,巡道沈寿榕率官民百姓捐资并请上级拨款再次重修蒙自城墙及城门,今天留下来的蒙自城门及城墙照片即为光绪和宣统年间时的蒙自城墙、城门照。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pic_cn/f59f2304c0f4e7b4aef57a27256829e0.jpg对此我表示很惊讶!" TITLE="蒙自“城门高又高,三十六丈高”
城门
1952年由于县城扩大及交通的通畅,蒙自城墙被撤除。从上述的描写中,读者不难发现,当时的蒙自县城就像30年代来蒙自的西南联大朱自清教授写的那样“小得很”。今天,从南湖广场顺时针从见湖路、义正路、联大路、东大街绕一圈就是当时的蒙自县城,步行也不过40多分钟。对于清末、民国时期的蒙自来说,那个时候最热闹、最为繁华的要数东城门了。
法国、英国、德 国、意大利、美国、日本等国商人相继在此创办公司、洋行;越南商人也在东门内外开成衣店、咖啡馆、摆水果摊子,东门(今蒙自老城东大街至南湖海关路)一带逐渐形成了外国领事馆和外商集聚区。从如今的东大街(原来叫武庙街,而不是现在的武庙街)中段的城隍庙到海关路(今海关、邮局旧址),布满了咖啡馆、外国人开的洋行、商店、铁路公司、日本妓院(即今天海关路口的三圆旅社位置处)、法国邮局(今天蒙自军分区二号院内)、法国医院、法国监狱、清政府的海关、邮局等。
整条街不时会见到黄头发、蓝眼睛的西方人,咖啡馆里还不时传出外国手摇留声机的唱片声。法国人雇佣的越南巡捕会不时的从街这头走到另一头,是名副其实的 “洋人街”。
老照片蒙自东城门及东城门内的街道和牌坊中,虽然老照片只显示了蒙自东城门的三分之一,但昔日东城门高大巍峨、雄壮的一面已经显现,三层青砖石砌的城门、城楼及石阶很难想象边陲小城会有这么壮观的城门;东城门内石牌坊前的石狮子上还站着一个对中国人指手划脚的法国警察,往下的石墩上也有一个西方人站立在上面,除此之外,石板路上还有三个穿清末服饰的路人。图中建筑现在保留下来的是蒙自一中南湖校区的魁星楼,即图中左边的亭子。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pic_cn/ba025cf0e2af070bd98eb000f33404a7.jpg对此我表示很惊讶!" TITLE="蒙自“城门高又高,三十六丈高”
清末时蒙自东城门内的牌坊
随着滇越铁路的全线通车,到了民国中期,除法国外,在蒙自的美、英、意、德、日外国领事馆及洋行、公司撤迁蒙自,东城门内外逐渐变得萧条。而西城门的繁华已不亚于东城门,它外接开远、建水、昆明至出省的通道。滇越铁路通车之后,蒙自很多著名的商号就开设在西城门内外(今人民西路、铁货街、铜房街、起龙街一带),它以滇南和省外豪绅开设的商号和商店为主。各种零售日用百货的商店,服务于进出口贸易的货仓、饭馆、客栈、马店、米粮铺、匹头棉布和丝绸庄,更是像雨后的春笋一样,有数百家之多。几乎每天都能听见庆贺店铺开张的鞭炮声,热烈清脆地响彻小城的上空。
城区也迅速延展到了铁货街、铜房街、石墙子(今柏枝园一带),如今我们仍可从“麦子巷、油龙巷、篾货坝”等老街道名看出西门一带商业的繁华,县城西门内外形成了巨大的商业区,从图4这张老照片里,我们不难看出当时蒙自西城门外的繁华景象。城门内的两旁是各种商铺,城门内外进出的行人、做买卖的很是热闹,城门二楼的屋顶上还坐有一人。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pic_cn/672b57873c3eb143e399a594b10f0a79.jpg对此我表示很惊讶!" TITLE="蒙自“城门高又高,三十六丈高”
19世纪末的蒙自城门
此外,当时城内商铺最多、最热闹的当数桂林街和早街了。这两条街上有裁缝店、鞋店、米线作坊、年糕作坊、米线馆、米店、篾货店、小五金店、银匠铺、写字店、寿品店、猪头肉铺、杂货铺、茶馆等。早街的摊铺有豆浆、油条、浇油饼、油炸糍粑块、香米粑粑、酸浆粑粑、凉米线、过桥米线、烧豆腐、水豆腐、甜白酒、烧包谷、酸黄瓜、酸萝卜等地方小吃。山区百姓马驮肩挑或牛车拉来的各式山货、土特产、草药、把整条桂林街塞得水泄不通,特别是大井饭馆生意好的不得了。
桂林街的南段是南湖京剧院、南屏滇剧院。一到赶街天,周围四里八乡、还有周边县的各民族百姓、商贩蜂拥而至,整条街人头攒动、摩肩擦踵、商贩的叫卖声、交易声、巴乌曲子声相交混杂、不绝于耳。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上世纪的80年代末。
(来源:人文红河微信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