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优先使用基本药物。
解读:基本药物的概念,由世界卫生组织于1977年提出,指的是能够满足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剂型适宜、保证供应、基层能够配备、国民能够公平获得的药品,主要特征是安全、必需、有效、价廉。基本药物都在医保报销范围内。
2.
遵循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的原则。
解读:临床上,60%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在输液中,所以能不输液尽量不要输液。
3.
买药要到合法医疗机构和药店,注意区分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处方药必须凭执业医师处方购买。
解读:非处方药相比处方药,不良反应更低,疗效也比较显著。处方药需要有执业资格医生开出处方才能购买。
有患者问,他一直是这个病,之前配了处方药,症状缓解后药没有吃完,现在老毛病犯了,可以不去医院继续吃以前的药吗?
这是有风险的,比如之前你血管收缩引发头痛,配了止痛片,是处方药,而这次也是头痛,可能病因是脑子里有肿瘤,还是继续吃以前的药,就会延误病情。
4.
阅读药品说明书,特别要注意药物的禁忌、慎用、注意事项、不良反应和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等事项。
解读:我们自己在吃药的时候,说明书要翻来覆去看3遍,特别是禁忌症,看看你现在有什么病,是不能吃这个药的。
还有,每次去医院看病,要和医生说清楚,我现在在吃什么药。如果不说,医生配的药可能和之前的药有冲突,也有可能重复用药。比如阿司匹林是冠心病人常吃的药,如果你骨折了,又到骨科配了活血化瘀的中成药,这两种药药效可能重叠,会引发肠道、眼结膜和牙龈出血。
5.
处方药要严格遵医嘱,切勿擅自使用,特别是抗菌药物和激素类药物,不能自行调整用量或停用。
解读:抗生素如果擅自少用,不能彻底杀灭细菌,反而使细菌产生耐药性。擅自多用,则会增加肾脏和肝脏的负担。
激素擅自停用,导致的结果很可怕,会导致肾上腺皮质萎缩,免疫系统紊乱。擅自多用,导致股骨头坏死、骨质疏松。一般人不会平白无故用激素,但是有些来历不明、见效特别快的药,比如网上买来的药,可能违规添加激素,我们吃了激素自己也不知道。
6.
任何药物都有不良反应,非处方药长期、大量使用也会导致不良后果。
解读:用药有两个原则,一是不要滥用药。二是,服药后身体有任何不适变化,比如出现大便变黑、牙龈出血、全身水肿、排泄变化时,就要小心是不是产生不良反应了,要及时就诊。
7.
哺乳期妇女用药要注意禁忌,儿童、老人和有肝脏、肾脏等方面疾病的患者用药应当谨慎。从事驾驶、高空作业等特殊职业者要注意药物对工作的影响。
解读:说明书上写“孕妇禁用”,则千万远离。怀孕了,去医院产科外的普通科室,都要和医生说明我已怀孕,医生会帮你把关。
驾驶、高空作用的特殊职业者服药也得小心,感冒药、退烧药和止痛药可能有嗜睡成分,不适合工作时服用。
8.
药品存放要科学、妥善;谨防儿童及精神异常者误服、误用。
解读:药品存放的注意点,主要是温度。说明书上写明药品储存条件,“常温储存”指室温
30℃以下储存,“阴凉处储存”指室温20℃以下储存,“冷藏储存”指在2℃-8℃之间储存,要放在冷藏箱中了。
温度越高,药物的稳定性越差,药效越低、降解产生毒性的几率也越高。一般温度每升高10℃,降解速度要提高2-4倍。
像抗生素适合20℃以下储存。这就告诉我们,不要囤积药物。
9.
接种疫苗是预防一些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国家免费提供一类疫苗。
解读:在杭州,一个孩子要接种14种由政府买单的免费疫苗(也称一类疫苗),可有效预防乙肝、麻疹、脊髓灰质炎、结核病等15种传染病的感染。还有25种自费疫苗(即二类疫苗)供家长选择,如灭活脊灰疫苗、水痘疫苗、HIB疫苗、肺炎疫苗、流感疫苗等。
10.
保健食品不能替代药品。
解读:这是我们医生非常赞同的观点。
很多病人认为是药三分毒,能不吃药尽量不吃,宁愿早早吃保健品。如果你的确患有某种疾病,药品的疗效肯定比保健品好。
如果吃了某种保健品的确对疾病有明显的治疗作用,那它可能添加了药品成分,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服用,更难控制。
有种情况更可怕,患者一边服用医生配出的药物,一边自己买保健品吃,而它们正好是相冲的。比如,心内科患者常用的“法华林”,有血液抗凝的作用,如果同时吃铁皮枫斗,则抵消了抗凝作用,诱发脑中风;吃“法华林”,同时吃深海鱼油,则增强抗凝作用,诱发体内出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