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秋天,“秋燥”这两个字被很多人挂在嘴边。皮肤干了,秋燥;喉咙痛了,秋燥;咳嗽咳不停,秋燥;大便拉不出,也是秋燥。
陈意教授说,他看门诊时,很多患者一进来,自己给自己诊断为秋燥。大家都在说秋燥,但秋燥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秋燥,却都说不清楚。
秋气通于肺
秋燥对肺影响最大
其实要说清秋燥并不那么简单。秋燥分外燥和内燥,外燥又分为温燥和凉燥。对于不同的秋燥,中医用药也完全不同。就拿咳嗽来说,外燥引起的咳嗽,和内燥引起的咳嗽完全不同,外燥是感受了外邪,内燥是燥热伤津引起。
抵御秋燥,要“以润为补”,防外燥以疏润为主,而防内燥以润养为主。
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来讲,秋天属于金,肺也属于金。《黄帝内经》中记载:“秋气通于肺。”
每到秋季,气候干燥之时,有的人会出现口干、咽干、唇裂、鼻出血、咳嗽或咯血等症状,中医认为都属于肺的变化。
陈意教授说,秋天气候干燥,对人的皮肤黏膜和人的血脉会产生影响,对人的内脏也会产生影响。其中,对人的肺影响最直接,也最大。
外燥引起的咳嗽
等感冒好了咳嗽一般也会好
谢女士,37岁,说自己最近老是咳嗽,想请陈意配点中药润润肺。
她说,一星期前从游泳馆游完泳出来,头发没吹干,骑自行车回家。第二天早上开始流鼻涕,晚上发烧,不过热度不高,
38℃左右。烧了两天后,突然咳嗽厉害,晚上躺在床上咳不停,痰比较少,偶尔咳出来是黄脓痰。
她问自己是不是秋咳,担心咳嗽起来很难好。
陈意说,她是因为寒邪和燥邪一起倾入,引起凉燥。一般寒邪、燥邪驱除了,咳嗽也就好了,不会老是咳咳咳。
“外燥实际上是指自然界的燥邪,燥邪为六淫之一。中医认为,来自自然界的致病因素有六种:风、寒、暑、湿、燥、火。它们原本是六种气候变化,在正常情况下,被称为六气。六气变化异常,或人体抗病能力下降,不适应外界气候变化时,成了六淫,使人生病。六淫的致病多与季节环境有关,比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初秋多湿病,深秋多燥病,冬季多寒病。”
燥是秋季的主气。陈意说,外燥有温燥和凉燥之分,温燥是外感风热,并伴有干燥症状,主要表现为头痛、发烧、口渴、咽干、鼻燥、干咳等;深秋天气渐凉,接近冬季,燥邪容易和寒邪一起侵害人体,外感风寒,症状表现为发烧、流清水鼻涕、咳嗽少痰、鼻塞咽干、口唇干燥等等。
如果是外燥引起的口干、咽痛、咳嗽等,看是外感风热还是风寒,然后对症治疗。治疗后,这些症状也就消失了。
秋季防外燥,主要以润为主,也就是润肺。陈教授说,秋季进补,多吃甘润的食物或药物,往往能增强人体抗燥邪的能力,从而防止机体被外燥所伤,减少疾病的发生。这些甘润的食物主要包括梨、柿子、银耳、梨、甘蔗等。
内燥引起的咳嗽时间长 秋咳不仅要润肺还要补阴
没有被外界燥邪侵犯,仅仅因为气候干燥引起的,是内燥。
陈教授说,气候干燥,伤人津液,当津伤达到一定程度,便会津伤化燥转成内燥。内燥的一般症状为,肌肤干燥、脱屑、口燥咽干、干咳、无痰、咯血等,严重的还可引起肠燥,导致便秘。
“中医所说的津液,以水分为主体,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如胃液、肠液、唾液、关节液等,也包括代谢产物中的尿、汗、泪等以及鼻黏膜、口腔黏膜等分泌物。津液不等同于水,只喝水不能完全补充丢失的津液,关键要补阴生津。”
他建议,秋天防内燥不仅要润肺,还要吃些生津清热、补养肺阴的食物和药物,如蜂蜜、萝卜、鲫鱼,对防止肺的内燥有较好作用。
口干、唇裂、鼻出血、咳嗽
试试这4款饮品
对付秋燥要先从饮食开始,陈教授推荐了几款秋季防秋燥的食物:
①萝卜鲫鱼汤
原料:萝卜500克,鲫鱼300克。
做法:鲫鱼洗净放入锅中;把萝卜洗净切块;一起加清水煮,放入酒、生姜、食盐调味。
陈教授说,这道菜很多人家都会做,推荐这道菜主要是因为它清肺化痰作用较好,适用于肺热咳嗽,干咳少痰的人吃。
②花生黑豆奶
原料:花生、黑豆各100克,差不多三口之家两天的量,蜂蜜适量。
做法:将花生、黑豆洗净,用清水浸泡一晚,第二天用豆浆机打磨后过滤,烧开。饮用前加入蜂蜜,当早餐饮品。
陈教授说,花生、黑豆、蜂蜜具有润肺、养肺的作用,此外还能润肠通便,对燥咳、久咳都有一定的作用。
③菠菜银耳粥
原料:菠菜250克,米100克,干银耳25克。
做法:菠菜洗净,切碎;干银耳泡发,洗净;将米洗净后和菠菜、银耳一同放入锅内,倒入适量的清水煮。水沸后,改用小火继续煮至米开花时,放入盐、味精调味即可,空腹食用。
陈教授说,银耳性平,味甘淡,能滋阴润肺,养胃生津,常用以治疗虚劳咳嗽、虚热口渴、肺热肺燥等。在食用方法上,可以熬汤,又可煮粥,做法都比较方便。
④柿茶
原料:茶叶3克,柿饼6个,冰糖15克。
做法:把柿饼和冰糖放入罐子里炖烂,倒入茶汁,拌匀服用。每天喝两次。
陈教授说,柿子的药用价值较高,其性寒,具有润肺生津、化痰止咳的作用。用柿子做成的柿饼,作用和柿子一样。但柿子性寒,气虚、体弱多病、产后、外感风寒、腹泻等人要少吃。空腹也不要吃。
晚11点前睡觉也能防秋燥
除了经常吃吃上面推荐的4道菜品外,陈教授说,辛辣刺激的东西尽量不要吃,特别不要常吃火锅和喝烈酒;干果类的零食,比如炒瓜子、炒花生等,也要少吃;秋天水果丰富,梨、甘蔗、柿子能润肺,但并不是所有水果都可以,桂圆、榴莲属于热性水果,在秋天还是要少吃。
还要强调的是,一定要多喝水。夏天出汗多,大家对补水很注意。到了秋天,出汗少,加上一忙起来,有的人半天都不会喝一口水,这很容易出现秋燥。
防秋燥,睡眠也很重要。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说道: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
“秋季是一个气候由暖转寒的转变期,天气逐渐转凉,空气日益干燥。现在已经进入深秋,秋燥正厉害。”陈教授说,中医讲究“天人相应”,人体是个小天地,自然是个大天地,人体要服从自然规律的变化。入秋后白天变短,夜晚时间变长,而白天属阳,晚上属阴。如果没有按照规律睡觉,很容易耗伤阴气,导致秋燥。他建议深秋后每天晚11点前必须睡觉。
他最后说,人体在夏天消耗大,到秋天进入了恢复的过程,所以秋天是锻炼的好时候。每个人应按照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锻炼,增强抵抗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