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色海影澹泊湖光的海盐南北湖
(2012-12-09 09:41:19)
标签:
杂谈 |
南北湖的山起伏连绵、植被丰富,最适合远足踏青。在天气晴朗的日子里,走走山间的公路,野外骑行者与你擦身而过,山风温柔地吹拂你的面颊,小鸟啾啾地在林间吟唱,一定会感到心旷神怡。
在南北湖畔有一座我国目前最小的石城,它位于南木山与北木山之间,所在的山岭叫谈仙岭,这座石城也被命名为“谈仙石城”。二十多年前, 陈从周教授也曾到过谈仙石城,在《南北湖》一文中他写道:“上得城来,有箭楼一座,举目四望,东属海盐县,南北湖历历在目。西属海宁市,黄弯乡一片平畴……”如今斯人远逝,而风景却依旧。
谈仙岭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明代,抗倭劲旅戚家军曾在此驻防。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在此再筑石城,至今在城内还立有抗倭英雄、海宁卫指挥徐行健石雕像。在谈仙岭不能被遗忘的还有一个人,他的名字叫谭峭,谈仙即是指谭峭。
谭峭是南唐时的一位道人,出身世家,却无心功名,他跟随嵩山道士十余年,习得辟谷养气之术,足迹遍及名山大川,最后在南北湖停住了脚步。在静谧的谈仙岭,谭峭得道成仙,并将一部《化书》留给世人。在今天的谈仙岭,我们可以遍寻仙人井、石浴缸、炼丹井等遗迹,而石城之内,偌大的谭仙殿亦如空谷足音。
在南北湖环湖群山制高点上有一座三层的高阁,即便翻山越岭时,仰头就能看到。此阁名叫“白云阁”,登楼可以饮茶,茶室里悬有一联:“妙赏人文景,奇在山海湖”,其实说的不仅是白云阁的妙处,更是南北湖的妙处。
由白云阁下至山腰处,一座红墙围抱的古刹依山而筑,这便是南北湖最有名的佛教道场云岫庵了。云岫庵始建于北宋建隆初年(960年),一千多年来五废五兴,现有殿宇73间,为1983年重修。“云岫”出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名句:“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云岫庵有两重山门,外重山门是陈从周教授题写的“夜普陀”,里重山门是赵朴初题写的“云岫古庵”,一棵明朝时种下的银杏树就矗立在两重山门之间。进入庵院后,三座大殿沿中轴分布,分别是天王殿、观音殿、藏经阁,在观音殿与藏经阁之间有一眼古井,井栏上刻着隶书的“雪窦泉”,这是南北湖最有名的一眼泉,四季不涸,清冽无比。
云岫庵里摆放着一千多个盛水的石臼,银杏叶不时飘落在石臼中,庵里的师父们躬身于石臼前,一一将落叶捞起。师父们说石臼是用来种荷花的,夏季开花时甚美。入夜之后,陆续有香客到庵里来烧香,这正是云岫庵的传统——烧夜香。明朝时倭寇屡犯普陀山道场,以致那里常有僧尼来云岫庵避难,渐渐便流传起一个传说:观音大士不堪普陀山喧嚣,受龙女指引夜间渡海到南北湖休息,“夜普陀”的别称正由此而来。
出了云岫庵,沿山间石级而上,山顶处是历来南北湖的必游之地——鹰窠顶。
过去,鹰窠顶之下就是钱塘江,而今钱塘江被围垦,只能依稀看到远处悬浮于空中的山头,推测便是海上的名山。
大看台一侧,树木半掩着一座石亭,名“月印日心亭”,亭柱上有两联,分别为“海天耀彩一派风光,日月交辉两湖声色”、“永教日月留双璧,安得海山共一湖”,说的都是南北湖所独有的奇景——“日月并升”。
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如果天气晴好,便会看到太阳和月亮一同从海上升起,这就是“日月并升”。有缘目睹“日月并升”奇景的游客留下了极为生动的笔墨。
最早可见的记载是明代万历年间国子生陈梁的《云岫观合朔记略》,文曰:“残蜃忽送月印日心,两轮合体,雪里丹边相摩荡,还转不止,海天俱动,不可思议。”清末,著名出版家、邑人张元济先生撰《鹰窠顶观日》一文曰:“有若剪纸为圆月者,贴日上翕翕动,不暂离而摩荡其中。日离海二三丈许,乃不见。”
“日月并升”难得一见,然而只要站在鹰窠顶上,山在脚下,海在目前,已足以领略“人生得意山水间”的意境了。在南北湖,无论是旅游巴士还是路灯灯柱上挂着的宣传画,无不印着这样一句话。
离开鹰窠顶,下山先经过一级级石阶,然后是盘旋于山间的公路,最后才能到达南北湖边。沿湖而行,一边是白波荡漾的湖面,柳丝轻摇,一边是竹篱围绕的民居,橘树纷披,累了,就到岸边的长椅上坐一坐,让尘嚣随眼前的湖水流走。
湖是一面镜子,山岭的轮廓倒映在湖中,长堤上樟柳的身姿也倒映在水中;湖是一座盆景,中间的长堤又名“中湖塘”,两端各有一桥一亭,西边的桥因秦淮名妓董小宛而得名,名“小宛桥”。明朝末年,董小宛随夫冒辟疆避难于南北湖一带,几年前,南北湖畔还出土过刻有“董小宛葬花处”的石碑。两湖中各有一岛,从中湖塘上斜出一段木栈道直通向北湖中央的白鹭洲,而南湖中的岛名叫蝴蝶岛,临湖立着“山海阁”,阁高三层,古香古韵。
白鹭洲的奇特之处就在于岛上有一道带状的内湖,月圆之夜,圆月就倒映在内湖中,这道景便是有名的“澉湖秋月”,还被称作“小三潭映月”。明代诗人徐泰曾在白鹭洲上留下赏月诗篇:“澉湖湖上桂花秋,海月当年画满楼。仿佛钱塘六桥夜,至今人说小杭州。” 现在白鹭洲上还筑有茶室,名字别致,叫“一壶天地”。而蝴蝶岛是为纪念上海三十年代影后胡蝶来南北湖拍摄《盐潮》而堆砌的人工岛,除了山海阁,岛上还有步鑫生改革纪念馆及一些建筑小品。
与湖毗邻的万苍山下,有一片“名人文化区”,白墙黑瓦的建筑群掩映于密密的竹林间,除了载青别墅、西涧草堂这两处原本就有的历史建筑外,近年来还增添了黄源藏书楼、陈从周纪念馆及吴越王公园。
1932年,韩国国父金九组织了震惊中外的“虹口公园爆炸事件”,为躲避日本人追杀逃难至嘉兴,嘉兴名士褚辅成命长媳朱家蕊护送金九至南北湖避难,金九在载青别墅居住半年之后成功脱险。今天,在别墅的旁边还建有一座金九避难纪念馆。
“虹传深室藏书在,龙护孤舟渡海来。”这是曾国藩赠给西涧草堂主人、著名藏书家蒋寅昉的一幅对联。咸丰年间,蒋寅昉为避兵祸,将海宁硖石衍芬老屋的十万卷藏书转移至西涧草堂保存,此后百年间,蒋氏三代人辗转护书,使大量古籍善本不致毁于战火。
名人文化区是南北湖人文景观的集中呈现,稍加梳理便会发现:南北湖的人文故事大多与逃难、避世有关。或许可以说,南北湖也是一片隐逸之湖,积善之湖。
鹰窠顶,滨海之山也,名云岫。每当十月之朔,五更候之,日与月同升,相传以为故事。丙辰岁,余在海昌,许使君约之往观。九月晦日,余与邵蓼三、仇沧柱、陈彝仲同舟至袁花,时已薄暮,舆行二十里,斜阳红叶装点村落如画。登山昏黑,使君迟之寺中。查二南、马次真(冥)、徐稚圭、许欲尔、朱人远、祝雍来皆在。远近来观者,逾数百人。主僧言:“住此数十年,仅一逢之。其初,红者上升。已而白痕一抹出于红内,始分为二。”余曰:“此山故事,原是日月并升,不是日月合璧也。不知土人何缘错误?盖合璧则日食矣。如僧所言,是日食也,当在庚戌岁,此月合朔,于卯末交周六宫一十度入食限。但调白在内,红在外,则视之欠审,在外之红,乃是日光溢出也。
五鼓,来观者皆起,云隙犹漏疏星,明烛出寺,覆巉岩而候之。未几,雨色空濛,徘徊不能遽下,东方既白而已。或曰:“数十年一见再见,何天朗气清之难得也。”余曰:“云气所遮,不过一端。夫日月同行,由于合朔。合朔在寅以前,同行在地下,而不可见;合朔在卯以后,日光逼月,虽同行天上,亦不可见;唯寅卯之间,则合朔之分秒,当日出之分秒,乃可见耳。”或曰:“滨海之山多矣,何以必鹰窠也?”曰:“是也。大洋之中,可以观同升者何限,非人所习见,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世所以不传也。”或曰:“若此,则每月合朔,皆可以见,何必十月乎?”曰:“亦为鹰窠言之也。十月合朔,大略亢、氐之间,东方之宿也。此山南面多有遮蔽,惟当亢、氐一隅,空旷值海。若是馀月,则合朔于他宿,在遮蔽之处矣。海中大洋,每月皆可见之,固不必十月也。”使君曰:“始以不得见为欠事,闻先生之论,固胜于一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