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高级卫生专家、世界银行驻中国办事处
王世勇
我们从经济学角度来看看慢性病防控。
是不是越穷的人,得慢性病的越多?越富有的人,医疗保障好,得慢性病的就越少?答案都不是。
2006年,我们做了一个“不同收入人群中的慢性病发生情况”调查。出乎很多人意料,收入越低和越高的人群,慢性病的发病率都比较高。而慢性病发病情况相对比较好的,恰恰是收入处于中等的人群。
借此也想提醒在城市生活的白领,收入和健康并不成正比,再忙碌的工作也一定要以健康为前提。
配套的还有一个调查也蛮有意思,以透支体力为代价的增加工作小时数,并不会大幅提升收入——
城市中,工作时间提升21%,收入变化是提升5.2%
农村里,工作时间提升12%,收入变化是提升14.6%。
再算一笔账,你就知道得了慢性病,是多不划算了。
得了慢性病以后,家庭的经济负担很重。比如,患有慢性病(如心脑血管病、糖尿病、风湿、肾病、胃病等)的人,需要及时地对身体状况进行检查,往往需要终身服药。一旦病情严重,治疗周期长,反复发作,就可能成为家庭生活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们调研得出一组数据:每年如果能够使心血管病死亡率降低1%,就相当于每年创造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15%的经济收益(2.34万亿美元)
如果心血管病死亡率下降3%,则每年经济收益将达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的34%(5.4万亿美元)。
总之,在疾病负担中,中国人的医疗费69%花在慢性病上。
当然,从经济学角度说,生命是最有价值的。据某文献报道,中国中老年人平均患有3.1种疾病,有的甚至患有5-6种疾病,每患一种疾病就要服用一种药物,多种药物互相干扰,脏器负担很重,生命质量很差。
而慢性病导致的多种并发症可以导致死亡。在中国,每年1000多万人的死亡中,80%以上是由慢性病引起。
今年4月,卫生部发布了《中国慢性病报告》。报告显示,中国居民的健康正面临慢性病十分严峻的挑战,位于前4位的死因为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脏病,均属于慢性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