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徐毓才
孙志刚作为国务院医改办主任,主导中国医改多年了。六年前,作为安徽的副省长分管医改工作,因为“基药制度”的推进速度快以及在基层医疗机构创先实施的收支两条线政策的经验,符合“破除以药养医”大方针,被调到国家发改委任副主任,其实就是分管医改工作。引人注目的是,后来国务院机构职能调整,医改从发改委变更到国家卫生计生委,孙主任随之任卫计委副主任,继续担任国务院医改办主任,让人们感觉中国这几年的医改就是孙主任的医改。因此,在医改的嬉笑怒骂各种好与坏的评价中,都是孙主任担着,这也是责权利对等。
也许正是基于此,孙主任由国务院医改办主任调任贵州省委副书记、省长会引起媒体如此强烈的关注。不少媒体就以“重磅”“头条”做标题。更有媒体的标题直接是:医改重大转折,孙志刚调任贵州省委副书记。
当然人们关注的并不是孙志刚本人,而是倍感迷茫的深水区里的中国医改。一个是孙主任去了,医改会不会有一个深刻的有意义的反思?一些明知道有问题的措施会不会有改变?医改的路子会不会有新变化,因为在中国很多政策的方向、力度都与主要领导有关。另一个理由是主导了中国医改的孙主任会不会在新地盘掀起一波新的医改浪潮,再一次成为中国医改的另一种“模式”。
然而,不管孙主任去何处供职,主政哪一方,但中国医改六年多来,一定会有孙主任一笔。也不管谁继任,对于中国医改必须有更深入的布局。尽管最终起决定作用的不可能是一个医改办主任,但在如何很好的执行“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以及“药价要下去服务要上去医保要保住”问题上,怎么落实落细。不管怎么说,目前这种倍受争议的医改不能继续下去了。
当然关于孙主任去职医改办主任,到底是什么原因,是实在贵州省委副书记这一职务的需要?还是国务院医改办主任的抛弃?就不得而知了。无论如何,医改办主任都不是好营生。
但愿,大国医改能够越走越好!
后一篇:医药价格改革:市场主导成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