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快声音】人事变动后,新医改去哪儿?

(2015-10-15 07:56:08)
标签:

杂谈

【快声音】人事变动后,新医改去哪儿

原创 2015-10-14 过帆 医药经济报

  昨日夜间,一则人事变动消息瞬间刷爆医药行业朋友圈:孙志刚不再担任国家卫计委副主任,调任贵州省委副书记。非业内人士或许难以体会其中意味,但对医药行业而言,这则消息可谓是冷暖自知。

  2011年,安徽省医药采购集中招投标政策获得国务院医改办认可,被称为“安徽模式”,该模式此后迅速在全国推广,公众抱怨的“看病难、看病贵”改善不多,还衍生出一系列新问题。

  医药行业对集中招投标的争议之声不绝于耳,坊间谓之“高层不满意、群众不满意、医院不满意、药企不满意,只有招标办满意”。尽管我们相信集中招投标政策的设计初衷的确是压低药品费用,减少公众看病负担,但无论如何,这项政府深度干预市场的制度从诞生之日起就存在难以弥补的缺陷,到了实际操作中,在不少地方被异化为“唯低价招标”,各种矛盾也就被陆续引爆。

  实事求是的说,主管部门近年来一直在对集中招投标政策进行各种修补,但:“小打小闹”的改进无济于事,更重要的是,与“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的理念相违背。也正因为如此,此次医药圈的高层人事变动被众多敏感的行业人士联想为:执行了多年的集中招投标政策是否将有大变动?更大的问题在于——新医改将走向何方?

  如果说,前一段时期的新一届政府精力更多聚焦于反腐等重大事项,医改推进更多是主管部门自行主导的话,那么今年,这一状况是否有了变化?也许一些有关迹象颇有些耐人寻味,包括国家发改委发函要求安徽蚌阜改正招投标政策,等等。

  此外,医政梗阻药政,是多年来医药行业的顽疾,在政府深度介入市场的招投标政策主导下,整个医药市场一直缺乏良好的优胜劣汰机制。尽管优秀的医药企业近年来的产品种类和品质有了明显提升,仍遭遇唯低价招标政策等各种压力,优质产品未能优价,甚至丧失招标入围资质,难以获得充分的创新回报。

  如今局势下,已有业内人士开始猜想:唯低价招投标的政策是否要真正变动?优秀的国产药品是否有可能在临床采购中获得更多的机会?此番刷屏医药圈的消息一出,似乎把这种猜测再次向前推进了一步。

也来说几句<<<


医改需要更多的变革者

  

  任何一项真改革,都可能面临毁誉参半的局面,除非你什么都不做。中国的医改缺的不是纸上谈兵,缺少的是愿意冒险实践,走出不一样道路的改革者。改革从来都伴随着争议、伴随着失败,虽然前途光明,但道路总是曲折,真心实意愿意变革者,哪怕带来的争议再大,也需要给予一定肯定的掌声。

  医改应该是进行时态,它不是永远没有问题,而是有一种有错必改,一改到底,承认和面对矛盾,对公众利益负责任的态度。 医改需要更多的对医改有独立判断,在某些时候,甚至能够顶着压力和阻力迎难而上,坚持走自己路线的人物。(吴帅)


  行业关注的并不是新的人事任命本身,而是倍感迷茫的深水区里的中国医改,医改的路子会不会有新变化?不管谁继任,对于中国医改必须有更深入的布局,尽管最终起决定作用的不可能是某一个人,但在如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以及“药价要下去、服务要上去、医保要保住”的问题上,怎么落实落细是关键。倍受争议的医改,不能再争议下了,但愿大国医改越走越好!(徐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