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徐毓才
徐毓才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296
  • 关注人气:25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系列10:薪酬不准与业务收入挂钩?医院:我们量化“约”

(2015-01-13 17:30:32)

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系列10

薪酬不准与业务收入挂钩?医院:我们量化约

文  徐毓才(陕西省山阳县卫生局)

 

2014年3月,国家卫计委、人社部等五部委印发了《关于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在“建立适应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时指出,结合医疗行业特点,建立公立医院薪酬制度,完善收入分配激励约束机制。根据绩效考核结果,做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同工同酬,重点向临床一线、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同时,严禁给医务人员设定创收指标,严禁将医务人员收入与医院的药品、检查、治疗等收入挂钩。此前,国家卫计委曾经印发了“加强医疗卫生行风建设‘九不准’”,在明确不准开单提成、不准收受回扣、不准收受患者“红包”的同时,不准将医疗卫生人员个人收入与药品和医学检查收入挂钩,严禁向科室或个人下达创收指标,严禁将医疗卫生人员奖金、工资等收入与药品、医学检查等业务收入挂钩。这就让一直以来习惯于以业务收入作为“收入分配激励”主要办法的医院薪酬管理者手足无措。

现状:处境尴尬运行困难

不可否认,长期以来,政府对县级公立医院的投入很少。县级公立医院长期处在“断奶”与核心竞争力缺乏的尴尬境地。尽管在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意见中总是提出,要“落实和完善政府财政投入政策”,全面落实政府对县级公立医院符合规划的基本建设及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政策性亏损、承担公共卫生任务和紧急救治、支边、支农公共服务等政府投入政策。一些地方还“讨好似的”提出按照一定比例解决县级公立医院职工工资,然而实际上落地的并不多。因此,不管医改前还是现在,很多县级公立医院还是“自收自支”。因此,如果没有“有效的”激励政策,公立医院的运行必然会出大问题。何况很多已经实行了县级公立医院药品零差率的地方,政府补贴还不能及时足额到位,医疗收费标准调整还是原地踏步,县级医院运行已经十分困难。

反思:不准挂钩对吗?

面对既要求“将医务人员的工资收入与医疗服务的数量、质量、技术难度、成本控制、群众满意度等挂钩,做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又不允许“设定创收指标”并严禁将医务人员收入与医院的药品、检查、治疗等收入挂钩这种纠结局面,很多医院管理者和专家就纳闷:不允许挂钩对吗?

按照绩效考核理论,绩效考核指标设计必须遵循SMART原则,即清晰明确、可量化、可实现等。而如果国家确定的“医疗服务价格”能够客观准确真实反映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那么医院的业务收入无疑就是最客观最可靠最容易量化的考核指标。因为医疗服务的数量、质量、技术难度、成本控制、群众满意度等都应该体现在医疗纯收入上,因为现在公立医院几乎无一例外地是按照“项目”来收费的,数量越多、质量越高、技术难度越大、成本控制越好、病人越满意度越高都与医疗收入成正比。也就是一个医生技术水平高、服务态度好,他必然可以赢得更多患者的认同,必然业务收入就高,这一点,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微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鹏研究员的一篇《关于医疗服务价格和绩效工资的16个断想》一文里有精辟的论述但政策却偏偏不让与业务收入挂钩,实在有点儿无理。

应对:医院分类量化“约”

面对如此窘境,医院怎么办?很多地方实际上已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很多从事绩效管理的专家也有很多“工具”,但往往很复杂,不便于实际操作。一个比较简单的办法就是参照收费标准、结合实际情况对所有“业务”进行分类量化折合成“分数”,用这种办法考核“医疗服务数量”,如一个门诊人次记1分,一个住院人次记10分,所有诊断治疗手术都比照折合成分数。然后根据事先对各科室实际工作的内涵、风险等测算评估出来的加权系数进行再次折合,得出比较客观的工作量,如儿科、内科、急诊、皮肤科等不同科室接诊一个门诊患者,实际上不应该都是1分,如果他们的加权系数分别是2.01.62.51.0,那么同样看一个门诊,他们比较客观的工作量就应该依次是2.01.62.51.0。根据医院当期总的收支结余情况,核算出本期“工值”,即每1分折合多少钱。然后减去科室的“人力资源以外的成本”就可以得到科室实际可用于分配的部分,再按照群众满意度、医疗质量考核予以兑现。

    不管怎么改,只是换个面子,本质上一些东西并没有改变。因为在没有有效投入的情况下,医院院长首先考虑的是医院的生存,如果医生没有了积极性,医院的资金链断裂,现金流断流,医院运行出现了困难,谈什么保障患者就诊权益,谈什么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都是空话。(该文刊发于《基层医院》2015.1.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