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评聘 想说爱你不容易
(2014-11-25 18:37:51)
徐毓才
提起职称评聘,大多数医务工作者都有同一个感觉,就是“不悦”。有人说,论文代表科研能力应该看重,有人说,外语反映人才水平必须加强,有人说,答辩体现真实能力必须坚持。然而,围绕着这么多“应该”、“必须”,我们再回头看看职称评聘的现实情况,你就能体会到大家为什么都“不悦”了。
1、论文有多少水平?职称评定,必须有论文,于是乎“编造”论文成风,“假”论文事件频出。由于这种“规定”的存在,医学杂志潇潇洒洒地过着幸福的生活,而就凭县乡医疗机构的条件,能出多少有水平的论文?其中的“数据”有多少是真实的,实在不敢认同。就是大医院,也不一定能够保证论文的“真实”。
2、“外语”有多大用处?我们身处基层,大多数同仁平常能坚持看一两本医学杂志就不错了,谁还去看外文期刊,但是职称评定必须有“职称外语成绩”合格,于是乎,研究怎么考试倒成了一门学问,代考、枪手、双人报名换答题等办法非常盛行,一些从来没有学过外语,26个字母都读不准的人,考试居然拿了90多分,岂不是笑话。
3、“答辩”随意性太大。为了晋职,我曾经参加了两次答辩,尽管组织得严密有序,看似“滴水不露”,然而细细思考,还是感觉答辩的随意性太大。答辩现场,没有文字记录,没有录音,答得好坏全凭几个专家评价,而对于考生,只知道自己的答辩情况,对别人全然不知,行与不行只能听天由命,有时候有一种被“暗算”的感觉。有一个单位,一年两人同进一个专业,大家都认为常年在一线工作的水平较高的科主任应该有优势,但反而没有能够晋升而多年不搞临床的院长倒是晋升了,老百姓想不通。
4、职称聘任怪相多。一是在岗的没指标,不在岗的捷足先登。按规定,聘任应本着“在岗在位”的原则,而实际上,大量的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主管护师,人在行政后勤管理岗位占着指标,而真正在一线干着相应工作的同志却没有指标没法得到聘任;二是管理者应该有自己的管理职称,而目前医院里没有这一系列的职称,于是就出现了管理人员挤占技术岗位指标的现象。
目前卫生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大家都清楚,也在不断地进行着探索改进。但改革之路到底应该怎么走,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思考。
一是应该认真研究卫生专业技术系列职称的种类,制定不同的标准要求。如从事科研、临床、教学、管理等应该各有侧重,要引导大家“尽职尽责”搞好“主业”,而不能千篇一律要求论文、外语等,如果不解决好职称评定中这个导向问题,其中“乱象”、“怪象”必不能解决。
二是应该按照医院级别不同,制定不同的评定标准,各种要求有所侧重。如果继续按照现在的“统一标准”必然催生出更多的问题。基层同志晋级将非常难,怎么可能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到基层服务呢?除非是傻瓜。
三是必须严格执行岗位职称聘任制。相应的技术职称只能在对应的岗位聘任,凡不在岗的一律不聘,把设岗工作做好,明确各类管理、后勤服务岗位的资质要求。当前的混乱情况如不尽早着手解决,势必贻害无穷。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