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外话两会】
从政府工作报告看医改发展
徐毓才(陕西省山阳县卫生局)
一个关心国家时政的人,总会将关注焦点放在每年“两会”上。读懂两会,首先要听政府工作报告,今年是李克强总理第一次做政府工作报告。据媒体报道,李克强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是近几年工作报告获得掌声最多、赞成票最多的一次。
作为一名基层卫生工作者,笔者自然会把关注焦点落在医改上。一方面,是因为医改之路很艰难,改了多年,老百姓看病就医依然难依然贵,医患矛盾更加尖锐。就在“会议”期间,几乎每天都会发生一起暴力伤医事件。另一方面,医改进入深水区,我们期待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找到“涉水”方案。
﹥﹥﹥听报告,总结亮点
听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笔者的整体感觉是部署全面,重点突出,亮点纷呈。笔者对亮点进行了总结,以期与同道们共同学习。
一是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320元,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增加到35元,分别增加40元和5元。而且在巩固全民医保方面,提出改革整合城乡居民医保制度。
二是在全国推行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加强城乡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避免一旦一个家庭里有一个人不幸罹患大病,就可能发生的“灾难性”后果,让“刻章救妻”、“自锯病腿”、“抢钱救儿”等极端事件不再发生。
三是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扩面。报告指出,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扩大到1000个县,将覆盖农村5亿人口。期待在第一批311个试点县评估的基础上出台更加科学可行的试点方案。
四是围绕“药”的医改有了新表述。把“破除以药补医,理顺医药价格,创新社会资本办医机制”3句话连在一起,耐人寻味。给人一个新的思路,就是破除“以药补医”,不单单从药入手,要理顺“医”的价格,需要创新社会办医机制,寄希望于“社会资本”注入,即改制。
五是让群众能够就近享受优质医疗服务,这其实是撬动医改的杠杆,开启医改航船的钥匙,涉及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这一根本问题。具体提出3种办法,即:健全分级诊疗体系,加强全科医生培养,推进医师多点执业。既提出目标,也给出了实现目标的办法。
六是把建立适应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和城乡统一的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这一大家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写进报告,给医务人员和村医以极大的鼓舞。在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时指出,要在事业单位逐步推行绩效工资,健全医务人员等适应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完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增长机制并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在推动医改向纵深发展的措施方面,报告提出“向深化改革要动力”,而且指出,“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气概,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可以感觉得到中央深化改革的坚定信念。
﹥﹥﹥看两会,关注提案、议案
看“两会”,除了听政府工作报告外,还必须关注代表委员的提案、议案。本次两会,医药卫生界代表和委员特别关注医院暴力,以凌风为代表的89位委员联名提出“把医疗机构列入公共场所管理进行安保”的紧急提案。凌锋说,“人们现在一说起医闹或者医院暴力,总认为是医患矛盾,这是不对的,这是两个概念。哪里没有矛盾呢,医患矛盾是医患双方在正常接触范围内发生的不愉快,但伤医是在违背宪法人权的底线。我们必须从法律的高度,来保障医生的生命权!”根据有关法规,医疗单位最多只能是内部治安保卫重点单位,并不是公共场所。而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医院的门诊量为73亿人次,比春运人数的2倍还多。凌锋建议修改现行法规,把医院纳入和商场、车站、码头一样的“公共场所”,由“内保”升级为“安保”。同时建议出台《医疗机构治安管理条例》,根据医暴程度,该处罚就处罚,该拘留就拘留,该追究刑事责任就追究刑事责任。但这一建议,是否能为医院暴力画上句号,还难以判断。
不管结果如何,我们应该为政府的正确决策而叫好。事实上,决策是一方面,执行是另一方面。好的决策只有不折不扣的高效执行才能取得好的结果,否则也仅仅只能是写在纸上的报告。(该文发表于《中国社区医师》2014年3月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