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禽流感:回归自然 就是科学

禽流感又来了。截至1月13日,广东省共报告16例,其中1例死亡2例治愈。而入冬以来,江苏等地也先后报道了禽流感病例。
禽流感的不确定性
第一,从发病情况看,没有固定的时间地点。大约1900年,禽流感在意大利被首次确认。在我国,禽流感引起公众注意始于1997年香港发生禽流感以来。第二,病毒变异多。禽流感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简称,其亚型较多,从H5N3、H5N1到H7N9,使疫苗研发面临很大困境。第三,传染源模糊。并非每位禽流感患者都有禽类接触史,至今,禽流感的传播途径尚未有权威的说法。第四,传播途径不清。专家们通过观察普遍认为,发病的病例都有明确的禽类市场接触史或暴露史,因此活禽交易市场被认为是禽流感病毒传播的高危因素,但为数不少的病例并没有明确的活禽接触史。第五,易感人群不明确。从目前报告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来看,男女性均有感染,病例年龄最小为3岁,最大为71岁,重症病例以中老年为主。从现有的有限病例看,哪些人群易感并不十分清楚。
但禽流感病例病死率很高却是不争的事实,通常人感染禽流感死亡率约为33%,除了暂时没有发现人传人的证据外,其病死率甚至比曾经夺取很多人生命的“SARS”更加令人畏惧。
科学应对禽流感
那么到底如何科学的应对禽流感疫情呢?
按照传染病防控策略,最基本的原则是“控制或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但由于禽流感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都不清楚,因此很难给出一个“灵丹妙药”。笔者认为,也许应对禽流感最科学的方法只能是回归自然。
一是注意个人卫生。平时应多洗手,避免以手接触口鼻;正常而有规律的生活作息;搭配均衡的饮食及适当的运动。
二是防止病从口入。注意饮食卫生,不要把生熟食混装;不要随意进食高度怀疑的病死肉。
三是注意“感冒不是小病”。得了感冒要及时去医院,不可自行滥用药物,特别是用药后不见效者。就诊时应主动表明自己的职业,是否去过活禽市场、屠宰过活禽或从事活禽养殖。早期使用达菲对于减轻病情十分重要。
四是医生必须确保高度警惕,按照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和国家卫计委的防控、诊疗方案以及专家共识做好禽流感的防控工作,早诊早治,降低病死率。
五是提醒民众,不管遇到何种新发传染病,不必惊慌,应按照各级疾控机构、卫生行政部门的公告进行处理。况且,禽流感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人传人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