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医药观察家报》记者马莎莎有关“药品价格改革”话题采访
(2013-10-30 13:39:40)
1、据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巡视员郭建英表示,国家相关部门当前正在研究药价改革方案,这就透露出药价管理中仍存在的一些问题,您觉得目前药价管理中的问题主要有哪些?而有观点认为,目前医药体制最大的问题是政府管太多,您认为以行政手段来干预药价有何利弊?
无疑,药品价格是国家发改委最为纠结的事情之一。十几年来,花在这方面的精力一定不少。从药品价格形成方面,先后实施过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企业自主定价等定价办法,也采取过市级、省级药品招标,一直坚持“最高限价”,也不知道先后经过多少轮的药品降价,在药品加成方面,先后采取过固定加价率、差别差价率,同时对高价药品也施行最高加价额,直到现在,又开始实行取消药品加成。然而,最高限价被指“虚高”,招标出现虚低与虚高并存,每一次药品降价,要么降价死,要么难以到位。一方面廉价药消失,一方面药品回扣猖獗,新医改改了四年,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依旧,一个比较集中的看法是药品价格很乱。似乎政府这么多年的不懈努力并没有效果,让人看到的是政府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只能感觉到勇气可嘉而智慧欠缺。很多人认为,药品价格管制失败恰恰是十几年政府管制的结果。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在管理药品价格这个老大难问题上,政府这只大手很无力。为什么会如此?一方面政府对品种极其繁多的药品价格难以摸清,也难以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第二方面,药品规格变化,新药审批权在药监部门,当被降死后,药品完全可以摇身一变成为新药,然后重新定价上市。第三方面,我国药品由于生产企业多,流通秩序乱,形成了畸形的市场竞争规则,这些潜规则导致出现价格越高越好卖,回扣越多销量越大。而这一规则,不但是企业生存的法宝,也是企业占领市场的法宝。运用这一规则,将药品价格制定、招标、使用的各个环节统统打通,将很多药品价格管制政策统统“潜”掉,这些就是政府管制的最主要弊端。
2、虽然药价改革方案还未正式出台,郭建英指出,药价改革的思路基本形成。其一是在最高限价控制方面采取措施:从治疗费用角度限定标准,在不突破治疗费用标准前提下,取消对相关品种的具体最高定价限制。在治疗费用控制前提下,市场价由企业根据市场生产等变化自主设计。您是如何看待的?相关细则该怎样执行?
取消最高零售价限制可以说政府管制失败的一次无奈的选择,说是变革不如说是放弃。然而在治疗费用控制的前提下,由企业根据市场情况自主确定药品价格,如果在一个市场发育健全的社会,我们应该相信这是一着好棋。然而,在目前我们国家,确实不能令人放心。如果果真如此,需要博弈的几方就变为医保经办机构、医疗服务机构、药品生产企业,从目前情况看,医保经办机构有决定“治疗费用控制标准”的权力,由医保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谈判确定某一疾病支付的药品费用和治疗总费用。然后把药品价格谈判权交给医疗机构与药品生产企业,在质量保证的前提下,价格越低,医院就能够获利越多,这样医院就会有自主降低药品价格的动力,当然企业也不会做赔本买卖。当然这是理想状态。但在目前我国药品生产流通比较混乱的状况下,恐难以避免“潜规则”干扰。
3、药价改革思路之二是在价格管理上,特别是药品零售售价上,取消最高价限定。您是否同意取消最高限价?原因何在?
同意。因为最高限价实际上已经变成一个没有任何意义的“摆设”。就好像原本实行最高限价是为了防止某些药品价格过高而制造的“天花板”,如今,好像所有招标价、实际零售价甚至市场价几乎没有够着这“天花板”的,因此,自然就失去了意义。不但如此,当人们抱怨药价贵时,药厂、招标机构、医院都说比“国家定价”低得多,这个“国家定价”就是“最高零售限价”。因此,每次总结工作成绩时,医院可以说让利患者多少多少,招标办也在说本次招标药品降价多少多少,然而老百姓却没有感觉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与此同时,药品回扣更是龟缩在这个“天花板”下干着偷鸡摸狗的坏事。
4、改革思路三是研究新政代替以前评审方法,如何在价格方面促进中成药研发创新与产品质量升级。这释放出了哪些信号?对于“新政”您有何建议?
说实话,对于原研药单独定价,实行一定时长的保护期,本来也是专利法的基本规则。作为我国药品市场,西药要想搞出几个具有原研专利级别的很困难,一直走的是仿制之路。而独有的也就只是中成药,因此在中成药研发方面制定特殊的保护政策非常必要,非常重要。当然,近年来,中成药剂型发展很快,一些药的研发不够精细,生产比较泛滥,以至于中成药的疗效缺乏符合国际标准的客观指标,遭到一些欧洲国家抵制,特别是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随着广泛应用、滥用而频发,因此对于中成药保护的同时更应该要求中成药“自重”,做的更精更规范,更符合国际标准,即使不为走出去,也应该为自己健康安全负责。
5、总体而言,对于药价改革的以上三点思路,您认为是否科学合理?在您看来,药价改革应具体从哪些方面着手?
还是那句老话,当然尝试进行的药品价格改革,只能是屡次失恋后的再一次恋爱,是不得已,也是无奈的继续,也许还是“无言的结局”。对于这三点新思路,也可能是如此。总体上,做出这种改变从方向上看也算是一种明智的选择。一方面,松松手,放弃一直以来的价格管制,更多的由市场做一回主,也许是一次不错的选择。不要再包办,让他们自由谈一次恋爱,即使失败,也没有关系,允许我们包办了多次不成功,难道就不允许人家痛痛快快的谈一次。另一方面建议发改委不能就药价谈药价,要从培育良好的药品市场着手,要压缩、整合药品生产企业,整顿药品流通的混乱局面,也许做好了这两点,药品价格就不会恶性竞争也许就自然会回归本位。放手并不等于撒手不管,如果果真要进行这样的药品价格改革,政府应该做的不再是定价、招标、降价,老是纠结在价格上,而是尽全力做好药品价格信息公开,让普通老百姓可以用自己可以看得见的方式随时查询市场药品价格;尽全力做好医疗机构服务信息公开,就几十种常见病的住院花费、门诊花费向老百姓公开,让老百姓选择自己中意的医院;尽全力打击药品购销领域的商业贿赂行为,使药品仅仅只起治病的作用,而不附带其他肮脏的地下交易。
6、药价改革无疑会对药企产生影响,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企业该采取怎样的预备策略来迎接药价改革新政?
面对国家发改委正在酝酿的药品价格改革三板斧,砍下去无疑将对药品生产、流通企业产生巨大的影响。具体表现在,(1)靠“潜规则”占领市场的营销模式必将遭淘汰,(2)靠“价格虚高”来占领市场的模式需要转变,(3)靠“仿制”来混日子的时代必将过去,(4)靠“游击队”式“运动战式”的个体户式挂靠某企业做药代的营销模式终将成为往事。作为药品生产营销企业,必须做好充分准备,一是准备走向整合,联合形成医药航母,二是做实价格,准备靠质量、价格、信誉赢得市场,三是诚信经营,学会在市场中生存发展壮大,不要再躺在政府的怀里,四是切实重视研发,做中成药的企业做出自己的规范,做成行业里的老大,因为只有成了老大,你才能成为制定规则的人,力争让中成药的规则变成国际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