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逼”式医改,看来难凑效
(2013-09-22 16:31:15)医改难,大家听说过,美国奥巴马医改方案弄了几次,国会也没有通过。看来,这难,不单是在中国,在美国也一样。但普通人一般不知道为什么难?医改搞了四年多,大家都觉着有点乱,细心的人,发觉,这医改好像不是“医”之改,似乎难,难在政府。但要政府改,那肯定很难。所以得想办法。聪明的留洋的专家,就想到了一个“高招”,叫“倒逼”。
但从实践情况看,这“倒逼”式医改,看来不行。
1 医改中,倒逼的招数有哪些?
想想很多看起来不太靠谱的政策,原来都是“倒逼式医改”逻辑下产生的。取消药品加成,也许专家明知道,基层医疗机构靠的就是这。据说就乡镇卫生院,某省调查统计的结果是,实际占到药品总使用量的33%,有的省高达45%。当时统计量是2008年,之后过了多少年,实际使用量已经涨了多少,不知道,人家补助只是按照15%。期待取消了以后,政府能够建立相应的财政补偿的长效机制,然而,没有了下文,县级取消药品加成也一样,这下可苦了医疗机构。实行先看病后付费,也是这样,可喊出了来,一些地方勇敢地做了,可托底的还没有明确,只期待患者都好心讲诚信,不要逃了费,苦了救你命的医生。
2
字面意思是儿子要结婚要买房,没钱,自己家也穷,然后只有打岳父母的主意。先把你女儿睡了,让她怀上我的种,这时候,问岳父母,怎么办?准确与否,大概是这个意思。为了闹明白,搜了一下百度,有一个词条,叫“倒逼机制”也比较拗口,金融学词汇呗。一个通俗的解释是:“倒逼”即反过来逼迫。正常情况下国家基础货币的供给都是由央行控制的,央行根据市场通胀情况等决定发行货币的数量,各大银行能贷给各类企业的钱也基本就固定了,即使是国企,能贷多少也是由银行来决定的。但在中国,国企往往和地方政府绑在一起向地方银行要钱,地方银行迫于压力就不得不给,但地方要给钱得向上面总行申请,于是上面总行迫于压力就得放宽贷款额度,但总行哪来多余的钱给贷呢,只能向央行伸手要,央行没办法只好再多发钱,这样本来基础货币的发行量应该是由央行定,现在确成了央行被企业倒逼,根据企业的需求被动的制定发行量了。
3 深圳取消药品加成一年成绩单告诉我们:倒逼式医改可能不行
据《健康报》(记者曹政9月22日)报道,深圳取消药品加成一年来(2012年7月-2013年6月),平均住院每人次的药品费用较2012年上半年总体下降1.7%,平均门急诊每人次的药品费用下降2.6%。然而部分患者却不买账,依然抱怨看病贵。据《南方日报》到深圳各大医院对100位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38%的受访者认为看病费用增加了,39%的受访者认为检查增加了,42%的受访者希望能降低药品费用。
细心的人,一看就明白,这药品零差率,应该是取消了药品加成,而原来药品加成是多少呢?国家规定的15%,也就是医院购进药品后可以顺加15%,卖给患者。取消加成就是取消这15%,扣回来就是13%。也就是说,在药品购进价不变的情况下,患者人均药品费用降13%才算持平,而现在深圳住院每人次平均下降1.7%,门急诊下降2.6%。能说药品费用降了吗?难怪还有那么多患者抱怨。
问题在哪儿?还是倒逼失败。政府该管的没管,该放的没放。深圳那么富裕的地方不可能没钱,因此我们不怀疑政府投入。也许还是该放的没放是主要原因吧!多点执业方案被撤回,就是一个可以诠释倒逼办法为什么难以成功的例证。
深圳权且如此,何况其他地方?(徐毓才)